知名风水学者曾祥裕问道青城山


  从青城山的冷幽说养生

      曾祥裕(广州杨公风水传播有限公司,5月1日赣州举办杨公风水学习班,咨询电话13766307454)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了墨宝“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让我考察都江堰后,兴致勃勃转往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青城山,古称天谷山,又称天国山。为蜀中名山,属古岷山山脉 。其山势层峦重岫,丹崖迭翠,背靠西岭白雪千仞,俯瞰川西良畴万倾 ,以其驰名中外的人文自然景观跻身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列,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方舆胜览》说,青城山 “左连大面,右接鹤鸣 ,前临狮子,后枕大隋,诸山络绎,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之支峰矣。”

    我从前山入山门后顺着一条较宽敞的公路往前走,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山叠峦翠间,溪水叮咚响,空气变得越来越凉爽。走至一山坡,偌大的一方碧绿湖水,展现眼前,往左转,顺着一条窄小的山路石梯,一步步奋力攀登。

     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   

   从风水角度来看,上清宫选址更切合风水的藏风聚气理念,它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不陡峭,站在宫前眺望明堂深远。

  经测,上清宫山门庚酉山之小空;三清殿辛戍之间小空。

      

   而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涧,明堂欠广。此处古树参天,古朴幽静,不失修行好地方。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圆明宫,也有其风水特色,它掩藏在珍树丛林中古色古香,是依山而建的四合院,彰显南方道观建筑特色景观,暗合了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格局; 按金、木、水、水、土五行互济互补。左则道家辟谷养生院与大殿形成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布局以先天八卦象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变方位形成的殿堂,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我无论是走进上清宫还是天师洞及圆明宫,倒觉得阴寒之气逼人,阳虚者恐怕不宜在此久住。而道家人士修行得法,内阳固守,为阳盛之体,与这冷幽环境正好达成阴阳平衡。

    

    从青城山大局来看,由于其山葱珑幽深、古木参天、崖壁耸立、洞穴森然,可用“冷幽”两字来概括它的环境特点,这就具备了阴寒之气滋生的客观环境条件。临床数据统计表明,约70%的癌症患者是阳虚寒性体质。所谓阳虚寒性体质,有8个典型特征:畏风畏冷,手脚经常冰凉,易伤风感冒;口中无味,吃东西总觉得没有味道;食欲很差,甚至饿了也不想吃东西;经常腰腿酸痛;小便色淡,尿频、尿量多;大便稀溏,容易腹泻;易乏力,身体经常有倦怠感;容易浮肿。

    我们选择养生场所或旅行之地,要因人而异。各人各体,每个人都要读懂自己的身体,必须先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类体质,自己的身体到底需要什么。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温暖、火力不够,阳气不足。所谓阳虚,就是阳的缺乏,所以阳虚质的人需要补充体内阳的元素。内阳不足,除内服温阳散寒,脾肾双补之类的药品或药膳外,还可采大自然的阳气。阳虚体质者确实要多增加户外活动,以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尤其是阳光。  

    所以,阳虚寒性体质的人宜远离诸如青城山这样的冷幽、阴寒之地,不宜久呆。

          

  赣州5月1日杨公风水培训开始啦!

   满足易友学习风水的需要,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将在赣州开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学习全过程由知名风水师曾祥裕总负责。

    学习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授五天,师生长期互动,负责学习全过程。详细内容请关注 www.zxyfs.com 、www.gzygfs.com  。   

 报名方式:电话13766307454,QQ175613195,微信号ZXYFS6146794。                                                                                                                                         (曾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