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申请“实改虚”折射官场出现新困局
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半月谈》)
如果是局长、副局长因为工作失误而被降为科员的话,或许没有人会感到奇怪,但当他们自己提出来并主动申请由实职改为虚职时,就难免会让人生发出诸多的质疑。因为在官场,“人往高处走”毕竟还是主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毕竟还是常规思维。
放着好好的局长不当,却主动要求改任科员。表面上看只是一些个案,也让“能上能下”有了更多的可能,但实质上却折射了当前干部状态的一些新动向、新问题、新困局。其间,既有微妙奇异的个人因素,也有众所周知的社会因素,更有管理层面的亟待完善因素,等等。
反腐形势是诱因。针对这种干部申请“实改虚”的现象,当地一位正科级干部说,“最后县委书记发话,谁改任就审计谁,事情遂不了了之。”县委书记一句“谁改任就审计谁”就可以不了了之,这既说明了这些领导是心虚没底气,也反映了想通过“实改虚”实现安全着陆的恐慌心理。特别是在新的反腐形势下,领导干部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权力风险越大,于是在权衡风险和收益之后,便打起了由实改虚的主意。
利己主义是内因。干部萌生退意,表面看反腐形势所迫,实质则是利己主义作怪。从年龄上看,这些申请“实改虚”的人一般年龄都到了50岁左右,上升的空间不大了;从职级上看,这些申请“实改虚”的人大多是正科,但同级别和工龄的实职岗位和虚职岗位工资待遇相差不大;从状态看,这些申请“实改虚”的人缺乏为民服务的动力,心中只有自己,受不得苦、吃不得亏。一方面是没有油水的责任风险,一方面是养尊处优的畸形心态,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弄个虚职养养老到退休便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
高强压力是外因。诚如报道中的那位镇长所言,“拆迁户的工作越来越难做,过去除了经常到农民家里喝酒拉近感情外,镇里的干部请村干部去洗脚、唱歌是常有的事情,现在偶尔也请,但是我们的干部就在KTV外等候,没办法,按规定我们不能进去。”一方面是越来越严格的党纪党规约束、动动不动就问责管理机制,一方面是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加班加点都难以完成的工作任务,于是盼望改任清闲且待遇不减的虚职,就成为了一种新的官场心态。
监管漏洞是主因。服务群众不分实职、虚职,即使身在虚职也应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也需承担一定的职责。但在很多地方,“虚职”除了权力有区别以外,其他方面的“含金量”一点也不低,但工作压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在虚职已成“混日子”的代名词、改任虚职就意味着进入养老状态的现实状况下,处于实职岗位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继而向组织提出了“实改虚”的申请和要求。
事实证明,“实改虚”现象既是新形势下实现干部队伍“自我净化”的有益途径,也折射出当前干部状态的一些新动向、新问题、新困局,亟须在干部考核体系和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上加以完善。
(李吉明2016年4月13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