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消费品经常小规模地推向市场,观察反应,做出调整后,然后才真正投产。如果是高科技硬件或软件企业,要深入细致了解客户的需求,找其中一小块来做试点,然后根据反馈来改进。试错改进,保持高效,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反复流程。深圳地区形成的产业生态,每轮试错改错的时间周期短和成本低,给循环试验造就了良好的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致力于电子产品创新的企业家,中国创业者中能脱颖而出的,必定善于利用这个本土的优势。
风投偏爱哪种初创企业?
这位律师认为目前中国创业有泡沫化的倾向,他说创业的失误经常在大而无当,想先做大再做强,甚至先成立公司,然后再找适当的项目,这种做法成功的几率很低。可能是公司成立后,创业者作风就趋向保守,向同业看齐,落入同质化的陷阱。创业贵在新奇,如果市场上有10家工厂打算生产类似的产品,那就不很新鲜。让风投最兴奋的项目共同点是早和快。
风投|注意创业者的人格魅力,要对核心理念很执着,但是在执行时很灵活,很开放,勇于尝试,亲自和客户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反馈,不断地改善更新产品,只有出众的产品才能引领公司的成长。
如果企业已经成型,那么团队的素质很重要。一位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要找一位熟悉市场和财务的伙伴,慎重考虑这个伙伴人选。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挫折和亏损,伙伴在这些关头愿意坚持下去吗?创业解体的原因经常出在散伙。
这位律师说,创业者起步后成败的关键往往在财务管理是否得当。首次融资成功,也许结束了靠吃方便面果腹的日子,但是一旦有了钱,切忌挥霍,眼睛要盯在现金流上。有的创业者就输在集资后财务上的懈怠。所以在追求销售额的增长时,必须顾及成本,尽可能少负债,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不受金主的使唤,面对市场的短期起伏也能保持淡定。他还说,集资尽可能一次完成,莫集资成瘾,分散对企业增长的注意力。
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双创,只有能经得起市场上的考验,产品卖得动,才是赢家。尤其风投融资不像几年前那么容易,如果投资者现在不掏钱,说也许以后再考虑,这是客气话,不能当真,吃回头草的可能性极为渺茫。
这位律师总结创业成功的要素,不外乎要有好产品、好团队和好管理。创业者明知道创业道路布满荆棘,可还是勇于一试,但是经常发现艰难的程度超乎想象之外。这些创业者不愿意受传统企业束缚,自己出来干,但如何维持一个有纪律的工作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创业者的思维如果是“谋定而后动”,那么他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创业行动要快,脚踩在油门上,就要继续踩下去。
周乃蓤,世界经理人总编,中山大学传媒设计学院访问教授。周女士曾在美国大学教授东亚史,并在香港大学讲授财经新闻;曾任路透社资深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全球财经项目创始人及主任,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专栏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