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20)
小气和大方
老王是我们家什么亲戚,曾经在县里当过什么干部。
好像周围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因为他小气。我们那里喜欢说小气鬼的笑话,而老王就有很多笑话。比如,到吃饭的时间不招待来客吃饭,上菜场买菜为一毛钱找补等半个小时,一双布鞋穿到底磨破还舍不得丢,给孙子压岁钱不多于100元,等等。如果老王经济拮据,这些笑话就不成立;可问题是,老王有着每月将近一万元的退休工资。
小气本来是个人生活习惯,无可厚非。按照经济学的理念,还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理性消费或者理性生活的好作风。小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未雨绸缪,不做无用功,不花冤枉钱,这正是经济理性的表达形式。在我们那里少数民族的文化中,经常将汉族人的生活习性解释为“小气”,因为他们对经济利益往往斤斤计较;少数民族尤其是彝族经常为自己的“豪爽大方”而自豪,因为他们热情好客,朋友间不计较利益得失。殊不知,他们所鄙视的,正是一种积极而先进的消费文化,而自己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很可能是消极而落后的。就家庭而言,小气的人们更有能力积累财富,提升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而所谓“豪爽大方”,往往意味着寅吃卯粮,意味着放弃财富积累,从而放弃提升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努力。就我的认识和经历而言,小气往往是真小气,而大方往往是假大方。某些人貌似大方,实际上也精于算计,只是口气大一些,音量高一些而已。有些人嚷嚷着要大方,但也只是希望他人大方,然后自己可以分享到别人大方带来的好处。这种情况正像嘴里喊着正义背地却处处不正义的人一样。即使是真大方,也不是什么好事。大方往往伴随着非理性,伴随着挥霍和浪费,这是对财富的低效率使用。大方的人,有钱的时候身边围着一群朋友,财产耗尽之后,朋友也就作鸟兽散了。
我前些日子读刘绍华的《毒品、艾滋和流动青年》,讲的是大凉山彝族青年在现代社会中的遭遇。他们的生活习性就是这样的,挣了钱,就和朋友一起挥霍,没有钱再去挣。他们很少积累,甚至很少与家人分享。挣了一百块,其中九十块大方地与朋友挥霍,用于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可能只是剩下的十块。“豪爽大方”往往是与交朋友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个豪爽大方的在社会上“吃得开”的人,往往是一个有广泛朋友圈子并以朋友圈作为价值实现重要舞台的人。他可以在朋友面前表现出男子气,却不一定是个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的人生关注的焦点,既不在家庭,也不在社会。这样,除了对朋友豪爽之外,对家庭缺乏责任心,对社会也缺乏义务感。这样的社会观,其实是一种狩猎社会的遗存。在狩猎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不仅关乎生活资料的获得,甚至关乎生命的安全。信任是建立在长期的相互付出的基础上的,而大方是取得信任的重要表达方式。狩猎社会只是一个小小的氏族团体,我们现在这种超越家族和氏族的联合体式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理念所不可理解的。当然,作为狩猎社会遗存的“豪爽大方”的社会观,与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也背道而驰。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彝族男子之间的那种大方是真诚的。在与朋友的关系中,很少斤斤计较,很少考虑财富积累的问题。有好吃好喝的就大家一起分享,吃独食被认为是一种背叛。实际上,彝族汉子一生积累的财富就是朋友或友情而已。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是有着严重问题的。我们的那里白彝族家庭,是全村最穷困的。他们在解放前大多是雇农,没有土地也没有住房。解放后他们分到了地主富农家的住房,也分到了土地,但他们从来没有积累财富的观念,挣多少就花多少。他们境况在解放后几十年一直没有什么改善,曾经分到的最好的瓦房,到承包制前后,因为缺乏维修,大多成为危房。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我们那里流传过关于世界末日的谣言。那段时间是彝族汉子疯狂消费的时期。他们不仅不干活不挣钱,还将楼板甚至楞子拆下卖钱,隔三差五就“打平伙”(就是凑钱聚会),喝酒吃肉。这一次风波,使好几户彝族人家的经济境况进一步下滑。就像彝族人对汉族人的小气嗤之以鼻一样,汉族人对彝族人家的这种“豪气”也是嗤之以鼻的——这哪是豪气,分明是冒傻气。汉族人相对而言要理性很多,对大多数汉族青年来说,财富的积累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是他们一生奋斗的目标。挥霍将破坏他们的财富积累进程,因而是必须避免的。被称为“小气”又有什么关系的?只要能够攒下钱,能够盖起大瓦房,能够娶上儿媳妇儿,什么都好说。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金钱观念应该有个变化,也就是从非理性向理性的进步。这种进步,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正在发生,但在少数民族那里,还是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遗存。
对彝族男人之间那种重朋友重义气的大方习气,我本来也是认同的;毕竟,我也是在那种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事实上,在我走向成熟的岁月里,也一直有着这种陋习。慢慢随着理性判断日益深入日常思维之中,对那种社会观蕴含的非理性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如果从知识来源上看的话,受到亚当·斯密和马克斯·韦伯的一些影响。这种豪爽大方的社会观本质上是奢侈性和浪费性的,它是财富积累的破坏力量,从而也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坚持这种陋习,其实是理性能力不足或者刻意避免理性能力提升的反智行为。这种陋习之毫无价值,还在于其中完全缺乏公共意识和社会精神。将财富用于狭隘的小集体的挥霍,比之用于慈善或者社会事务,显得多么渺小,多么荒唐啊。亚里士多说将个人财富用于施舍和救济,这才是对待个人财富的积极健康的态度。
老王虽然是个小气鬼,但我们的少数民族亲戚们讲起他的笑话时倒不觉得怎么难为情。因为他本来就是汉族,汉族的习性本来就是小气。
不过,小气的老王却也有着某些美好的品德。这是我们“大方”的人往往做不到的。连续很多年了,老王每年为希望工程捐助一万元。他捐助的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了。
20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