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19)
酒席与“人情”
在传统农村,举办婚丧酒席也是构建亲族共同体的一种手段,既有仪式意义又有经济意义。仪式意义在于通过酒席加强亲族之家的往来,强化亲缘和血缘关系,这对于传统社会中个体及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意义重大。在传统社会里,个体价值往往是通过家族而不是更广意义的社会来实现的,在亲族关系中体现着个体或家庭或者家族的存在意义。经济意义在于通过加强亲缘和血缘关系,在更广的社会关系建立起一个互助的网络,这对于人们经济存在的实现是有帮助的。参加酒席并“挂人情”本身就具有互助的性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稳定的亲族关系会造成某些冲击。亲缘和血缘关系倾向于衰减,而同事同行及朋友等社会关系则倾向于加强。人们一般的认识是,亲族之间在涉及经济利益时不太容易处理,在感情和利益之间有太大的模糊地带;而其他关系则要简单得多。这里似乎有产权和交易费用的意味。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婚丧酒宴的意义有了一些变化。传统的仪式意义受到了最大冲击,在一个流动频繁的社会里,亲族之间的联系具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比如经济地位的变化可能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比如利益冲突可能改变亲友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等。这样,通过酒宴实现和强化亲族关系的意义已经不能如传统社会那样很好地实现了。酒宴的仪式意义可能由亲族之间转向朋友之间。也就是说,通过酒宴,受到重视和得到加强可能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亲族参加酒宴,只是“挂个人情”并吃顿饭,热络感情的功能减弱了。而朋友参加酒宴,却有着更重要的构建和加强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的功能。通过酒宴结交朋友、加深友谊、扩大交往,成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形式。至于经济意义,则消失得更彻底一些。事实上,亲族之间的互助关系已经被市场和商品关系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还愿为原子式的关系。“挂人情”只是一个形式,而且是一种已经有着明显的市场性质的形式。人们很讲究相互往来,讲究“还人情”,这与传统社会里的经济互助以追求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络是不同的。
这次回老家,弟弟说阿盈里村某某亲戚家娶媳妇儿,发了帖子,邀请参加酒席。我离开老家几十年,因为很少来往,绝大多数外村的亲戚都不认识了。我们家原来也是个比较大的家族,附近好几个村子,差不多都是亲戚。亲戚太多就不容易记住,仅仅是掰扯清楚亲缘就够头大的。所以,除了三代之内的血亲,一般都不往来了。可是,每当亲戚家有红白事,还是会给我发帖子,这样弟弟就得帮我“挂人情”,代我随礼。弟弟说,这么多年,不知挂出去多少人情,我却从来没有去参加过一次酒席,这次一定要去。我们家祖上就是阿盈里村的,后来因为过继给人家做儿子,才去了偏僻落后的阿宝租。阿盈里是彝族聚居村,只有少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阿盈里自古以来就是相邻几县的商业中心,商业气息很浓,民风也不像我们老家哪里淳朴。记得小时候跟大人去阿盈里作客或者赶集,走在街上,不时会有人打招呼,一律很热情很豪爽的样子,“到家里来坐”,“到家里来吃饭”……其实都是客套,声音越大,情义越假。你要当真,那就上当了。
这次娶儿媳妇儿的亲戚,只知道是亲戚,连是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我们去挂了人情,也就是交钱,登记,然后就被领到公房吃饭。钱不多,一户100元。好在还碰到走得比较近的几户亲戚,大家就凑到了一起。喝酒,吃饭,闲聊,就跟上餐馆一样。参加了一次婚宴,新人没见到,连主家都不认识。
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