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破解食品药品监管难题


 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一直以来是难点也是重点,任务与能力不对称,体制与监管不对称,要求与实际不对称,但又必须保安全,树形象,扩影响,如何化解这种矛盾?2015年我局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作为,努力破解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难题。

一、政府主导有力

一是县乡两级政府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县乡村三级均签订了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

二是借力政协推动。县政协对食品药品安全一年一个专题,2015年就我县药品监管工作进行专题评议,县政协委员就我县药品监管工作开展调研和出谋划策,有力地推动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社会共识。

三是政府主导各项食品药品领域安全治理,县级财政给予全力保障,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组织食品药品 “四小”、“四查”等多项专项治理,县财政对食品药品监管预算资金达200万元。

四是县乡两级政府着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建设,成立了两级示范创建领导小组,两级政府领导牵头组织推进,全县13个(2015年乡镇数)乡镇示范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全部到达上级创建目标,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又上一个新台阶。

二、部门监管合力

一是与其他监管部门协同共同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督和检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米粉安全、肉制品安全,小餐饮、小作坊、小副食等食品安全方面联合开展工作,有效地形成了各监管部门共同履职,合力打造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是与其他相关部门就有关重点行业、区域联合开展执法监督,如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学生食堂专项监督检查,联合下发督查通报,共同处置学校食堂违规情况;如与**镇、城管执法局、工商局等单位开展县城区小餐饮专项治理,共督促小餐饮办证169家、量化分级196家。与卫生局共同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工作,确保药械安全。

三是主动与其他部门开展协商对话,共同研究和处理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协调机制。与检察院共同研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与公安部门建立涉嫌犯罪移送机制,与宣传、科技、文化等部门会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等事宜,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座谈,营造各部门积极配合,共铸食品药品安全的大环境。

三、执法监督竭力

一是围绕群众关心,投诉较多的小事入手强化监管,如群众反映集中的借讲课推销“保健品”,忽悠老年人花高价购买“保健品”行为,多次与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处置和打击。全年共接到投诉26起,全部得到处置和回复,同时对有关群众进行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

二是围绕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在“四查”、“四下”等整治工作中,重点围绕学校食堂、药店GSP认证等环节,着力提升学校食堂示范建设和透明厨房的改造,全县建设学校示范食堂10所,透明厨房20家。药品经营规范化认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全年注销不合格药店8家。对在监督抽检中发现问题的食品药品经营企业4家,都进行了立案查处。

三是勤于日常监管和抽检,局领导全程参与各类监督检查,全年共检查1977家次,出动执法人员5271人次,下发监督意见书1130份,责令改正279次,监督覆盖率100%;排查安全风险1374个,建立风险清单1374个;全面完成食品药品62批次抽检任务。并针对有违规行为的对象进行了2次以上的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市场产品安全。

四、社会共治协力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历年来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势,我们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邀请县乡()“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执法活动和专项治理。如在全县“四小整规”中,我们邀请了2名人大代表与我们监管人员多次开展监督检查,既监督了我们的执法程序,也督促了监管对象,同时起到了食品药品安全的宣传推介,效果非常好。

二是充分发挥作风评议员的作用,让来自退休老领导、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作风评议员搜集群众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我们扩大触角,了解民意。

三是积极用好村级信息员,把村级信息员的报酬与肩负的职责挂钩,信息员在开展宣传的次数,排查隐患的次数和督导农村集体聚餐的情况与报酬挂钩,如每督导农村集体聚餐一次补助30元,极大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全年备案督导集体聚餐632家,无因集体聚餐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员已成为食品药品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做到监管不留死角。

四是食品药品宣传立体覆盖,以扩大我局的影响力和食品药品安全的知晓率。我们通过省市和县级媒体积极反映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让我县的有关思考和做法既上达领导,也下传民众。同时,利用社会综合治理网络的优势和科普短信平台,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内容,让全县人们了解、理解、支持我们的监管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