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伟大的思想,不但不被理解,而且被误解千年,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哪怕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总统也被洗脑的时代,对于柳宗元《三戒》的理解,也能使得生活在一个这样的时代的我们幸免被洗脑。
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是儒释道等等多种思想资源的真正受益者。《三戒》是柳宗元写的三篇寓言故事,分别为:《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其题出自《论语•季氏》。《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以姜太公自况的柳宗元作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历史上的真正的伟人,总是难以为人真正理解。从古到今,对于《三戒》这一千古奇文,误导性的解说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就连作为最具卓识的民国文学家之一的林纾,对此亦不能免俗。这些误导性的解说,甚至堂皇充斥于教辅书中。在一千多年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解说,贴近了此文真意。
《三戒》原文: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其一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其二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其三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对此千古奇文,其真义,其实并不难以理解:
其一、《三戒》对于《论语》所谓“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是分别对应的。
其二、《三戒》对于《论语》所谓“少之时,血气未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其实也是分别对应的。
其三、《三戒》讲的是三种动物。动物,与人一样,在定义上,都是一个物种,都是生存环境的适应者与世界的互动者,简称为环境适应者或世界互动者。
其四、《三戒》讲的是三个悲剧。
第一个悲剧,《临江之麋》,说的是从人为环境局限性之下的环境成长的环境适应者,一旦脱离了其人为环境,其来源于这种人为环境的对于环境的认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着人为环境局限性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下,其实是不适用的。这个悲剧说的是知识的环境局限性。
第二个悲剧,《黔之驴》,说的是从空间局限性之下的知识环境出来的环境适应者,一旦脱离了其特定空间环境,其来源于这种特定空间环境的对于环境的认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着空间局限性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下,其实是不适用的。这个悲剧说的是知识的空间局限性。比如,相对论告诉我们牛顿定律有其空间局限性,后来量子力学又告诉我们甚至颠覆牛顿定律的相对论,也有其空间局限性,颠覆者也被颠覆。
第三个悲剧,《永某氏之鼠》,说的是从时间局限性之下的知识环境出来的环境适应者,一旦脱离了其特定时间环境,其来源于这种特定时间环境的对于环境的认知,也就是其掌握的有着时间局限性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下,其实是不适用的。这个悲剧说的是知识的时间局限性。一切知识都是技术性的,只是其适用性有所不同。包括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认知在内的社会经验,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封建体制是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其社会制度的技术化臻于极致的产物。儒家是有着历史局限性的技术至上主义者。但是,封建体制和儒家的那一套东西,毫无疑问,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知识,是有着时间局限性的。百度模仿GOOGLE而成功,小米模仿苹果而成功,腾讯模仿ICQ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里巴巴模仿eBay而成功,新浪微博模仿Twitter而成功,Goodreads模仿豆瓣而成功,并非简单的复制与抄袭,本质上是一种一千二百年前柳宗元就已经发现的知识原理的运用。一种商业模式在一个地区虽然已经沦为一种不堪再用的二手知识,但是它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后发地区,则仍然具备一手知识的价值,仍然处于其时间局限性的有效期之内。这种知识原理,不但适用于国际范围,也适用于同一个国家的地区与地区之间。
《三戒》的伟大,在于作者柳宗元通过这三篇寓言,为我们提供了我们应有的相关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认识,提供了实用主义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给予有效知识以准确定义的思路,提供了以不断变化的环境为唯一参照物的鉴定与识别有效知识的方法,提供了有关知识适用性的反思精神,提供了有关知识运用方面的最为重要的哲学。《三戒》通过寓言所指出的伟大思想:环境是判别有效知识的唯一的终极参照物。知识因其环境根源而具其空间局限性、时间局限性、以及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环境局限性。在其适用性之外,知识自动丧失其价值。
《三戒》描述了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为环境,人为环境之中,又包括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命所生存于其中的环境。
人类的各方面能力起源于环境的逼迫,并通过基因继承而代代相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使之能力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改造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淘汰着过时的环境下的过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产生着人类的新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生命存在的过程,是与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生命是环境根源的,用之于生命的知识,也是环境根源的。儒释道,最终都可能面临被遗忘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不朽的传道者,环境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环境才是不朽的传道者。一切知识来源于环境。
知识是对于真实生存环境的有效认知。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是生命的核心能力。真正的知识,其所导向的是人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成功者,都是有效知识的实践者。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不少文盲一夜暴富,社会上就有了一种酸溜溜的说法:说是知识分子还比不上卖茶叶蛋的。其实,这些文盲才是那个时代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因为正是这些暴富的文盲,对于已经变化的社会环境有着正确的有效的认知,正是他们,从社会实践中掌握了那个时代中暴富所必须的能够在已经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应用的有效知识,只是他们没有将这种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表达为语言而已。那些所谓知识分子们,他们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永某氏之鼠,他们所掌握的对于社会环境的知识,已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失效。知识是有时间局限性的。他们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知识本身,而只是知识表达的一种能力而已。改革开放给予所谓知识分子的教训是:千万不要瞧不起那些所谓的没读书的人。尤其是在时代巨变之际,真正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于实践,而不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是二手知识,不但不是最新的知识,往往是落后的知识,甚至是有所保留的知识。《庄子 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柳宗元通过寓言指出了所有这些事情的核心原理。
在这三篇寓言之中,最为特异而突出的,该算是《临江之麋》。
正是《临江之麋》,让我们找到了理解《源泉》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一把钥匙。从柳宗元的角度,去理解安•兰德及其伟大的追随者们,或许是最好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