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现官风政风和个人气象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和谐依存,孔子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过了,要么显得粗鲁,要么让人觉得虚浮。读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等著述,体会其治国理政的言行方略,深感其话语体系像新中国第一代领袖毛泽东那样既深得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又散发中华文化革故鼎新、海纳百川的时代气息。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得不得体得看你与谁说话,得看表情达意的氛围,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行著述非常注重内容与形式、通俗与优雅的统一,为了让广大农民知晓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海南调研时,用非常质朴的大白话、大实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通俗易懂地传递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的深刻道理,将政治语言以朗朗上口、大众容易理解的亲近方式进行传播;为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中华民族的大情怀,他在2014年9日召开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恰到好处地引用唐朝诗人刘禹锡《秋词二首》中的名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来点出 “银杏的黄、枫叶的红”给北京带来的艳美和良辰美景的和谐。11日借评点会议召开地“雁栖湖”之名,将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比喻为21只大雁,引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词“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和《古今贤文》的名句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喻意亚太包容合作、展翅高飞、互利共赢、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愿景,这是面对各国政要、商界巨子的诗意表达,借景生情,情景交融;以事喻理,意境高远。平时有些人说话为文也喜欢搜索枯肠,爱引用一些诗词名句,爱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爱说一些放在哪儿都正确的套话,但事与理、情与景不能相融合,或者不看人说话不视情说理,词不达意话不投机,硬生生贴上去似的,也就会给人以掉书袋、酸文假醋或者不真诚、无新意的感觉。对于这种不会同群众说话的失语状态,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有生动的描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他在《之江新语》《善于同群众说话》一文中警示处于失语状态的领导干部:“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并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失语,是因为: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身无才干,缺乏工作底蕴;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装腔作势、无的放矢,才疏学浅、面目可憎,话不投机半句多,谁听你的话谁买你的账?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片言只语、叙事语态、话语方式体现官风政风和个人气象。一个不脚踏实地、爱搞花架子、靠粉饰政绩过日子的领导干部,说话为文肯定虚言假语、花言巧语多。肚里无货、无所作为,要么陈词滥调,要么不着边际,哪有创新的表达真情的表白?反之,一个工作踏实、兢兢业业、攻坚克难的人,其话语要么言简意赅,要么有板有眼,要么新意频出……话语技巧、表现方式虽受制于个人性格、人生阅历、文化修养而各显其态,但这类人绝不会靠官话掩饰无能,靠套话掩饰空洞,靠假话掩饰虚无。鉴于此,有远见的领导人历来重视从文风整顿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发表讲演《反对党八股》,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明确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习近平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深刻指出,“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一脉相承地出强调“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任总书记后,出台“八项规定”给改文风转作风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并雷厉风行、言行一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随后各自主持的会议相继打断照念发言稿官员的讲话,明确要求官员自己思考讲自己所思所想,就是要通过新的官方话语生态树立一种全新的时代镜像。

  讲话为文,其实质是知识与信息的整合,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学养、阅历、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作风品德,也可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气度与风貌。因为具备面对四分五裂的忧患意识,才有曹操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因为有了盛唐的繁荣,李白才能发出蓬勃热烈、激昂慷慨的盛唐之音;因为有痛失故国的悲伤,造就了“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哀婉深沉的“花间词派”……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焦躁、虚浮等现代文明病也相伴而生,假大空的话语体系蔓延官场,这引起了具备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的高度警惕。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发表《文风体现作风》,要求防止和克服“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到垃圾桶里去”。任总书记后,再造官方话语体系,文风官风政风为之一新。这套新官方话语的风格既质朴又生动,既传统又新鲜,既像大白话又有诗情画意,既来自群众又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既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又让群众想得开、很容易明白话中的大道理。比如他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反对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树典型;比喻文明的多样性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一个国家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甚至一向用词严肃冷峻的党的会议公报用“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话语来描述党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展望。大道理用高度凝练又寓意深刻的俗语以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听起来开诚布公、振聋发聩。通俗与优雅的高度和谐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著述的典型风格。语言既是政治工具又是政治本身,习近平再造官方话语体系,就是要通过新的文风、学风展现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复兴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派。

  胸襟、气魄与话语方式、风格、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同是见秦始皇浩浩荡荡巡视皇土与子民,同有远大志向的项羽与刘邦,一个直视着豪迈发声“彼可取而代也”,一个感慨万端慨叹着“大丈夫当如此也”。短短几个字,你可想象出贵族出身的项羽平视中透露的自信、霸气与直爽,草根出身的刘邦仰视中流露的艳羡、沉稳和立志攀登权力高峰的贪婪与暗劲。也可从两位英雄的发声看出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威仪和暴政带来的危机四伏。同样,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追求闲适自在的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指点江山的毛泽东眼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超越先祖的不凡气度成为蒋介石耿耿于怀的心病。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笔锋中的时代印记仍会豁然开朗:辛弃疾展示的是面对异族入侵沙场报国的情怀,陶渊明展现的是黑暗政治压抑下的隐隐的心痛,毛泽东展露的是改变积弱积贫的中国、建设集中华大成的新世界的气魄。习近平总书记新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其所蕴涵的时代情怀、时代气派是什么呢?那就是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享有梦想成真机会、人人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机会的中国梦,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是对实干兴邦、圆梦中华的厚望。(图为四川省工商局副局长沈健、企业监管处处长田培友、宣传中心副主任邓清源等在遂宁督查企业年报工作,邓清源就年报的宣传工作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