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工资提高对生活资料需求影响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我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式,刺激内部需求、刺激消费提供了理论借鉴。
1.投资增长的绝对性和必要性
“琼斯正确地指出:尽管利润率下降,积累的欲望和能力仍然会增加。第一,由于相对过剩人口增加。第二,由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个交换价值所代表的使用价值量,即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量会增加;第三,由于生产部门会多样化。第四,由于信用制度、股份公司等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果,即自己不成为产业资本家,也很容易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五,由于需要和致富欲望的增长。第六,由于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不断增长。”[2]
马克思关于投资增长绝对性和必要性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改善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我国当前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成因来看,解决就业问题、投资的内部循环以及片面追求GDP总量,是导致我国当前投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根据马克思关于投资的论述,当前优化我国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既包括教育、科研投资,也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等。
2.投资收益率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关于收益递减规律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当前进行投资扩张时,不但要注意量的扩张,而且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提高投资质量。
3.资本积累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缘外移
“新的资本形成把生产可能性边缘向外推出得更快。如前所述,节俭可以促进经济迅速增长。许多经济活动是着眼于未来的。我们每新建一座工厂或一条道路,每增加一次货车或计算机的存货,每延长一次教育的年限或改进一次教育的质量,增加一次研究和发展的强度——我们都是在提高我们经济的将来的生产率。与此同理,我们目前的高生活水平很大部分是过去投资的结果。总之,不断进步的社会要把目前产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净资本形成,以便维持将来的经济产出。”[4]
萨缪尔森关于资本积累推进生产可能性边缘外移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我国前期投资效果来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着力于加强教育、科研投入,可以起到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4.投资的决定因素
萨缪尔森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论述提示我们以下几点:第一、当前进行投资时,要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产能过剩;第二、对于经营性投资,在采用低利率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持时,一定要看其产业发展方向。对于传统产业或外部负面效应大的行业,则没有必要在宏观政策上给予优惠。与此同时,管理当局在制定利率和税率时,应该综合考虑存贷款利率的均衡、适度和税收优惠的均衡、适度,使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协调;第三、鉴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上,应通过必要的宏观政策安排,使市场主体明确经济总量变动预期以及政府的产业发展导向,使投资增速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投资资金的使用和安排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5.投资的乘数效应
从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来看,投资乘数要想真正地发挥作用,关键还要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存在没有被利用的生产要素,如存在过剩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管理以及其它生产资料等;二是从社会初始投资开始,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不等于零;三是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为零的情况下,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投资资金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都会对边际消费倾向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在现实的宏观调控中,衡量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不在于理论上的投资乘数大小和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而在于社会是否存在可利用的生产要素以及居民的边际消费能力和潜力。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通过投资乘数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投资着力点,应该在于刺激居民消费,而不是为投资而投资。
6.投资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投资促进是在存在着未利用的资源并且投资对产量做出反应的时候出现的,正如加速数的情况那样。A图表明,G的增加使C+I+G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产量从Q上升到Q1。但是,因为投资对较高的产量水平做出正数值的反应,所以投资事实上受到较高的政府开支和较大的赤字的促进。B图表明AS-AD框架中所发生的情况。财政扩张使AD曲线向左移动,循着垂直的AS曲线向上移动。”[7]
萨缪尔森关于投资与商品价格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在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经济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以免出现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在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已十分紧张的背景下,过度投资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含技术、管理)等的培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7.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另外,如果公债取代了人们的资产组合中的资本,那么便可能存在着重大的代价。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厂商的债券和普通股票与政府债券完全可以相互替代。因此,政府债券的增加可以减少经济社会的资本量。”[8]
笔者认为,如果国债是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则国债对于生产性资本的替代会对经济产生有害影响。反之,如果国债发行是为了生产,并且国债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率高于私人资本投资产生的效率,那么,国债的资本替代效应对于经济运行应该是有益的。因此,国债的用途非常重要。
8.引致需求
“经济学者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9]
萨缪尔森关于“引致需求”的论述,对于当前防止出现由于投资内循环而导致的投资规模过度膨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般而言,“引致需求”会导致投资的内循环,由此引起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从经济发展根本目的来看,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居民更好地消费,如果出现投资内循环不断地循环往复,则投资就没有达到满足居民消费的根本目的。这一思想要求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9.利率对积累和消费的影响
“资本品,被生产出来的投入,如机器、房屋和半成品的存货,使得迂回生产方法成为可能,它能大量增加一个国家的产量。这种迂回的、消耗时间的方法需要时间和资源才能开始发生作用。因此,增加资本品的数量需要暂时牺牲目前的消费。在运转良好的市场制度中,利息率起着向最有价值的投资分发储蓄的作用。”[10]
理论上而言,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因此,为了以后更好地消费,牺牲目前的消费用于生产积累是可以的。从当前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看,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扩大再生产,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消费资料,以进一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另一种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而必须进行的积累。这两种不同的扩大再生产方式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导向,前者充分体现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即通过消费品的生产和不断升级,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后者主要热衷于投资品的再生产以及资源的不断货币化,以此在投资领域实现自身的内循环。此外,从储蓄资金来源来看,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储蓄虽然是投资的资金来源,但是储蓄资金的结构分布对投资效益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就此而言,笔者认为,当前科学的储蓄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为了实现更高级的消费升级而进行的储蓄;二是资本在进行产业循环中暂时闲置而导致的储蓄;三是一些产业资本退出产业投资而导致的储蓄。因此,在当前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考察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时,不仅要考察总量上是否平衡,而且还要考察结构上是否平衡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210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29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5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9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22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255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7]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583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8]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60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00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96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