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


 幸福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

陈柳钦

 幸福了吗?如何幸福?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追问。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根本上说,个人是幸福的主体,幸福应当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人类发展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争取幸福的发展史。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类个体具有的天赋权力。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有人爱,幸福是有事儿做,幸福是有梦想……近几年来,幸福成为了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人现在也要面临如何幸福的大问题了。在经济学上,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是一个分界点,在这个点之前,国民幸福感会随着GDP的增长而递增。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腾飞,确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幸福体验。但随着临界点的到来,幸福感不再跟随GDP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甚至会带来幸福感的下降,转变为抛物线(即倒“U”型的曲线)。做为城市管理者,需要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整体文明度等这些公共幸福指数和感受,政府等公共服务者,有必要通过提升服务、改善生活、保障环境等一系列手段,让市民的幸福感更上一层楼!“建设幸福城市,提升城市幸福感”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幸福城市是指在能使人们体验到幸福感的城市。城市幸福感体现的是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会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希望找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安家,幸福城市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民意诉求。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幸福城市?如何给出一个幸福城市的评定标准呢?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幸福城市理论”:一个中心是以市民幸福为中心;两个法则即既要爱情法则,更要亲情法则;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情感、精神三个层次;四大支柱是指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五大标准分别是:物质有保障、环境利健康、情感有寄托、人际共和谐、社会普公平。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喊出了“建设幸福城市”的口号,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目标那么,建设幸福城市的主体是谁?是不是只事关政府?建设幸福城市,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建设幸福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工程,而人民群众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幸福城市,人民群众的力量缺之不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城市不是越大越好,不是高楼越多越好,也不是GDP越高越好,而是越幸福越好。民生感受是幸福城市最好的诠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城市,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民生幸福是城市幸福感的根基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以推进扶贫脱贫、缩小收入差距为抓手,以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城市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坚持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这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