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A股熊市,需要有哪些手段?
一般而言,当市场指数有效跌破年线的支撑位置,则往往预示着市场正式进入熊市行情。或许,对于部分投资人士而言,他们会更热衷于用半年线来判断市场的牛熊。
鉴于前者,如果按照年线作为判断标准,则在去年年底的时间段内,中国股市已经正式确立了熊市行情。与此同时,随着16年初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冲击影响,实际上更进一步印证了股市走熊的格局。至于后者,若以半年线作为牛熊的判断指标,则在去年8月份市场已经确立了熊市行情。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判断方式,我们都不能够否定一个事实,即中国股市已经深陷熊市的行情之中。
在牛市行情中,如果采用熊市思维来炒股,则往往容易让自己长期陷入踏空的状态之中。相反,在熊市行情中,如果采用牛市思维来炒股,面对市场的接连下跌,却一直捂股不动,则往往容易让自身的持股市值不断缩水,甚至把之前的牛市成果全部吐出来。
纵观历史,中国股市基本处于“牛短熊长”的格局。因此,对于普通散户而言,因他们缺少有效的对冲风险工具,往往只能够依靠单向做多的方式来获取利润。由此一来,鉴于中国股市特殊的市场环境,留给普通散户赚钱的时间并不多。相反,对于普通散户来说,他们在中国股市里经常遭遇到市值不断缩水的尴尬局面。
因此,无论是站在管理层治市的角度去思考,还是站在普通散户的切身利益去分析,拯救A股熊市都会显得非常重要。但是,面对刚刚陷入熊市的A股市场,需要用哪些手段才能够把它从熊市中拯救出来呢?对此,笔者有如下的看法,以供参考。
其中,引入新增流动性资金,且加大长期资金的入市规模,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
对此,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以及外资资金等长期资金无疑是未来积极引导入市的参考指标。事实上,对于上述长期资金的积极引导,会给予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
其中,近期保监会在相关征求意见稿中强调,拟进一步拓宽险资的投资范围,释放了险资的投资空间。与此同时,在今年春节之后,全国社保基金已经给多家境内委托管理人划账,合计约100亿元人民币,以用作于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但是,对于规模逾万亿的险资资金而言,尚待挖掘的空间还是不可小觑的。
再者,养老金入市步伐加快,也是一种趋势。从相关数据获知,2015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约有3000多亿元,而其累计结余达到了3.4万亿左右。若未来养老金入市步伐的提速,将会从一定程度上为股市带来一定的新增流动性补充。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因养老基金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且权益类资产投资不局限于股票,因此养老金入市的心理影响远超于实际影响。
此外,即外资资金的入市加速,也是提升A股市场新增流动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中,根据数据统计,QFII已出现连续49个月新开账户情况,而目前合计批准投资额度已经超过800亿美元。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外资资金的入市步伐有望进一步提速,给A股市场带来更多新增流动性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因这类资金基本属于长期类投资资金,其在A股市场中的占比提升,有利于提升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占比,中长期利于股市的平稳运行走势。
然而,要想把A股市场从熊市中拯救出来,还可以采用提升存量资金的利用效率,或借助市场交易制度的改革来提升股市的投资信心。
其中,适度修改市场交易制度,如试点部分股票T+0交易制度,以缓解市场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的压力。与此同时,可以适度松绑两融业务,或适度提升两融折算率等方式,将会对股市带来或多或少的刺激影响。
但是,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思考,股市艰难完成了一轮“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当前市场的整体杠杆率已经得到了较好地降低。对此,再度全面松绑两融或进行交易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也并不大。
笔者认为,对于A股市场而言,还是离不开一个特征,即“成也资金,败也资金”。然而,当股市完成“由牛转熊”的过程之后,实际上意味着当前股市基本上是以存量资金作为推动主导。至于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乃至外资资金的加速入市举措,或许更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目前入市的预期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现有市场以存量资金推动的特性。
对于中国股市而言,经过前期的一轮疯狂表现,当前市场正处于从疯狂向理性的过渡期。对此,要想拯救A股熊市,必须要救活市场人心,而救活市场人心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想短期内达到拯救A股熊市的目的,确实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