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1.8%,创下了5个月以来的新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3%,为连续第47个月下滑。专家表示,节假日因素推动各类价格上涨是造成本次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仍将保持低通胀格局。因此,尽快推出调控措施加大宽松力度、带动需求恢复是当务之急。(2月19日《经济参考报》)
统计数据发布,CPI依然破2,PPI依然为负。尽管CPI有所回升,但考虑到春节消费需求的增加,回升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情况似乎没有实质性改变。宏观经济不仅仅是低通胀,而且面临着通缩风险。
把宏观经济从通缩的边缘拉出是当务之急。怎么办?专家说,加大宽松力度。何谓加大宽松力度?简单而直白地讲就是增发货币。增发货币有效吗?说完全没有效果,太过偏激。毕竟货币能给人增加财富的幻觉。增发货币,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财富效应,刺激居民消费。此外,在不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货币增加后,实际利率会降低,刺激企业主的投资意愿,增加投资需求。
但是说货币宽松就一定有多么神奇的效果,也未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货币宽松的既要掌握宽松的节奏,也要控制宽松的力度,并且不宜过长。否则,货币幻觉消失,货币政策会呈现中性。是时,再持续实施宽松政策,除了推高物价,别无益处。
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实施了一系列降息降准措施。社会融资成本在降低的同时,货币总量也不断累积。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4.0%,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8.6%,流通中货币(M0)余额同比增长15.1%。三者的增长率均超过GDP增长率的2倍。此时,再增加货币,效果值得怀疑。
再者,随着央行多次降息降准,货币政策效果已经显现。2015年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比上年12月下降1.51%。最新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在货币政策效果显现,货币总量增加的背景下,再提货币宽松治理低通胀,显然是开错了药方。当前,应疏导利率传导,疏通货币流动,让货币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