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财政是比土地财政更大的发展隐忧


    过去,我们沾沾自喜于人口红利对于经济腾飞的贡献,于是当这种所谓的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很多人便表现出恋恋不舍甚至是忧心忡忡。
    本来,所谓的人口红利和人口数量没有必然关联,人口世界第一的中国和人口只有中国几十分之一的国家,都可以在经济起飞的时候得益于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个问题却被一些人用于攻击中国的人口政策。
    在会计学上,利,等于收入和成本之差,即利和收入呈正相关,和成本呈负相关。所谓的人口红利的本质,不在于因为人口而带来高收入,恰恰在于因为人口的低成本,因为低收入人口成本低,可以以低价格争到订单,从而“垄断”了利润率微薄的庞大总利润。
    收入微薄,对于庞大的劳动人口本不是什么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没有人会骄傲于自己的“贱”。但对于占有红利的少数人口的厂商阶层来说,的确是一种优势。厂商可以在争夺市场的竞争当中“自豪”地声称“我的价格低,因为我有廉价的工人”。
     如之前帖子所给出的结论:所谓人口红利,对外只是中国的人口外国的红利,对内只是民众的人口厂商的红利。由此,我们非常清晰,是什么人或者说代表什么人的人在标榜和鼓吹所谓的人口红利。


     对于之前三十年的中国经济,有人总结出一个词,叫做“土地财政”。并且说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了“土地依赖”。土地财政和土地依赖之说不无道理,你回头看看这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生活当中的重大事件,如第一次房改,房地产开发,大学城的兴建,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建设,零地价招商,新城区建设,拆迁和城镇化,房价问题以及购房入户或者限购……绝大多数重大的经济事件和政策都是和“土地”密切相关的,以至于如果免谈“土地”的话我们几乎不知道中国经济还有什么话题可谈了。中国在这三十年间造就的富豪阶层绝大多数,据说高达近百分之八十,也都是从“土地”当中诞生的。
    土地财政一说和土地依赖问题显然已经是高层共识,也试图作为问题加以解决,希望让中国经济摆脱房地产绑架的局面。
    然而,中国经济的起飞还伴随有另一个依赖,那就是对于人口红利的热衷,已经像土地财政土地依赖一样,变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人口财政”和“人口依赖”。如果说中国经济当前已被土地财政所绑架,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被“人口财政”所绑架的巨大风险。
    之前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实际上就是一项人口生产供给侧的去产能措施。而今人口政策的从严变宽全面转向,可以说是让三十多年在劳动人口供给侧的改革毁于一旦付诸东流,不仅仅没能摆脱“人口依赖”,现又为用“人口财政”绑架中国经济的绑架者提供了一条更加粗壮的绳索。
    牛奶多了可以倒入沟渠,蔬菜多了可以翻耕入土,粮食多了可以酿成酒精,蛋多了可以杀鸡,房子多了,也可以像某人所说,用“炸掉”的办法去库存……但是,有没有人考虑到,人口的生产过剩将来该怎么去库存?难道真的要像马尔萨斯所说的,把饥荒疾病和战争作为可选的解决方案吗?这正是人口过剩问题比一般商品过剩更加麻烦所在!
    如果说人口生产不会有生产过剩问题,以上所说“人口财政”“人口依赖”问题是无中生有和危言耸听,那么对于人口生产和消费的机制值得每一个经济学者家们倾毕生精力加以研究,它究竟是如何神奇地实现永无过剩的,然后我们将这一神奇机制用于所有的商品生产,岂不是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经济学届烦恼已久的生产过剩?岂不是永远再无供给侧去产能降库存之改革压力?
    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ZF的执政要务,但它其实是个伪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就业者的收入,如果劳动人口的收入足够高,不仅能自己丰衣足食自养无忧,还可以上养老下育小,可以让配偶专职家务,可以让小三肆意烧钱,何须劳心什么就业率?你见过哪个富豪家庭为一家老小的游手好闲而犯愁了?
    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关注也可以看作是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的改革,措施是去产能降库存,这种方法在之前是和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相同的,而独生子女政策被废止以后,情势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不知道放开人口生产之后还有没有就业失业问题,以及如何加以解决。政府可能会沾沾自喜于就业率的提高或失业率的下降,但在收入增长微弱的情况下,就业率的提高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能使得居民收入这块蛋糕被摊薄,只是让分蛋糕的人多了,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的竞争烈度提高了,而劳动者个体收入更加减少,只是把被抚养变成了自养而已。
    和传统的劳动经济学观念匹配,学界有一个“抚养比”的说法,就是说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的比例问题。学界习惯地认为,如果这一比值下降了是一件坏事,意味着抚养者减少了,抚养能力下降了。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抚养比下降可能是每一个劳动人口的收入增长了,足以抚养更多的人了。难道一人就业全家老小无忧不是一件好事情?难道国人非得过天一亮全家各奔东西晚上只是在同一屋顶下睡上一觉的打工家族生活?是一个男人出去打猎全家有肉吃好?还是全部男丁去打猎家中妇孺才能吃饱好?
    但是客观数据只是表现客观事实,而事实判断并不能决定价值判断,是为见仁见智。同理,抚养比小可以解读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是抚养能力增强了,养一个人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去辛苦劳动了。中国的反计生人士就曾经引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公布的抚养比数据,说中国的抚养比现在2.97:1,已经跌破了3,即是不到3个人养1个人。据此要求终结计划生育以增加劳动人口的生产。
    就业政策的存在,算是有问题解决问题(尽管方法奇特),而同时放开乃至要鼓励人口生产,就变成了“没有问题就制造个问题再加以解决”,否则用什么来表现政绩呢?
   
    有病就要求医吃药,不能讳病忌医,但若是有病乱投庸医,被弄成了药物成瘾和药物依赖就麻烦了。对中国经济的治理现在已经成为药物依赖了,这个药物一是土地二就是人口(当然也可以说算是“靠啥吃啥”,是对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这一独特优势的利用和发挥)。
    对所谓的人口红利的念念不忘,对抚养比下降的忧心忡忡,反映于人口政策的突然转向,说明比土地依赖更加麻烦的人口依赖更加沉重。前者现在正试图加以摆脱,而后者却正在被强化。然而,市场经济从当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如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技术革命和提倡创新创造,实际路径的方向都是在偏离和摆脱人口依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拜物教的人,作为劳动者本人,都倾向于是被抚养者,而不是抚养他人的劳动者。中国现在珠三角进行的机器代人运动已经开始向全国扩散,当人人都希望自己是食利阶层一员而却不想作为抚养者侍奉他人的时候,机器就变成了人类的侍者,变成了人类的“抚养者”,人抚养人的抚养比是朝着0的方向在发展。真不知今朝乘计生放松之东风被抓紧啪啪出来的一代在二十年后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负担。

来自我的华为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