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铁峰谈格律诗的用韵常识


 

作者简介:郑铁峰,1971年生于湖南宁乡,现为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长沙市岳麓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


 

一、关于“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字,就是押韵。诗经》、《楚辞》,甚至民歌、国外诗歌也都押韵,格律诗更是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辙子戏”即有台词押韵之意。一首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相同。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二、关于“押韵"

 

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

尾,所以又叫“韵脚”。

 

如“睡得很好,醒来微笑,生活味道,靠你调料。”这几句话便是押韵的。因为每句末尾一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四个句末字:“好”(hǎo)、“道”(dào),韵母都是ao;“笑”(xiào)、“料”(liào),韵母都是iao。ao与ao读音相同;ao与iao,读音相近,这些字,就是韵字,带韵字的句子就要韵句。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茅檐常扫净无苔  (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 (rào),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

拚起来是r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和谐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由于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在现代汉语中,这三个字貌似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和现代南方上海、长沙等地方言“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和谐的。

 

又如: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但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押韵了。

 

对于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这些讲究平仄配置的文字作品,押韵就是它们的重要格律内容之一。要利用传统的平仄体裁去表情达意,押韵是不能不遵循的基本法则。


 

三、关于“韵部”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韵部就是按韵母分类,把韵母相同或相近,可以相互押的字归在一起。如《广韵有206韵部,《平水韵》有106韵部。

如上面讲义中“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就是上平一东韵部的字。


 

四、关于押韵的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

 

1、偶数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

例如:

青山隐隐水迢迢(1),

秋尽江南草木凋(2)。

二十四桥明月夜(3),

玉人何处教吹箫(4)

这首诗中,就是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1),

邀我至田家(2)。

绿树村边合(3),

青山郭外斜(4)。

开筵面场圃(5),

把酒桑麻(6)。

待到重阳日(7),

还来就菊花(8)。

这首诗首句不入韵,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一般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3、一韵到底

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

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第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

“冬”韵,“东”与“冬”通押。

 

4、首押韵可以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它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不过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里,首句韵脚用的“庚”韵部的字,其他用的“青”韵部的字。


 

作者书法作品


 

五、关于“唱和”。(我已在以前的文章中有专门讲述,这里作简要介绍)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即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六、关于“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将相同或相近的韵合并,成107韵,称为“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

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而具体到律诗中,押韵只可以押同一韵部的字。比如,押一东韵,就不可以再押别的韵部的字,只能押上平一东,比如押四支,就不可以再押到五微的韵部,乱押是不允许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韵到底。《唐诗三百首》中,就没有一首是不押韵的。如上面的那首例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中,“家”“斜”“麻”“花”在平水韵中就是同属于上平六麻这个韵部。另外, 从实际来看,如果完全按照平水韵,则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都有不符合格律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与《平水韵》刊行的时间相距500多年。


 

七、关于“中华新韵”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确立。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

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汉语拼音读斜(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长沙等地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的呼声之大,可想而知。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

《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以上韵书,均为新声新韵,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入声字。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哪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作诗填词时,仍可作入声字用。如果用新韵作诗,通常要特别注明,如未注明所押之韵是新韵,大家都会默认为是押的《平水韵》。平水韵和新韵不能混用,如果混用,则是作诗大忌。


 

八、关于“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是清人戈载编纂的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进一步归纳、整理,合并相邻韵部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词林正韵》脱胎于《平水韵》却更接近现代读音,而且韵部包含的韵字更广泛,还能比新韵更能表现古诗词的特点和音韵美,所以很多格律诗词大家都偏向于使用《词林正韵》归纳的韵部作格律诗,比如我们岳麓区诗词楹联协会的顾问胡静怡老先生就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