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华为与互联网的下半场


  2016年的微信朋友圈明显能感觉到,华为也成了“网红”,不仅行内人士,而且更多的社会人士,纷纷在转发有关华为的文章,从华为的工作制度到员工薪资,从华为的技术路线到最新成果,从任正非的每一次演讲到华为的每一个新品推出,总少不了数不清的粉丝义务转发宣传,人们为华为的每一个新进展而欢呼,为华为的每一个新产品而鼓掌,就像为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而加油!直到有一天,有一篇文章说,不要捧杀华为了,她还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神奇!而任正非也说:“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也有冷静地分析认为,近期狂捧的华为5G技术国际市场开拓并没有外界宣传得那么顺利,华为石墨烯技术的突破也没有像外界的一些误解那么有革命性创新。

  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又是谁在导演了这一切?有人认为这也许是一种阴谋,值得警惕。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阳谋,华为需要小心。而我的看法是,时代的风口天然地选择了华为,而不是华为自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这个时代需要华为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是将焦点对准了华为,也会对准另外一个像华为一样的企业。其背后所透露的逻辑就是:天下苦于中国企业的粗糙、抄袭、简陋已经很久了,今天正将热切的目光对准可以看得到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代表,华为首当其冲。因为华为有独特的路径选择,是先难而后易,在企业积累还不多的情况下就走上了一般企业不敢走的技术创新路线,也曾经差一点倒下,但今天却厚积薄发,内力尽显。与之对照的是先市场后技术的联想,到今天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组装商,而不是技术研发者,这导致其在今天的处境十分尴尬。更极端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让开了,技术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水平重复怪圈,与最初设计的“以市场换技术”愿景大相径庭。一部《大国工匠》可以热播,一个日本马桶盖的采购也可以引起轩然大波,社会的心态正在由对“中国制造”的感叹转向对“中国质造”的期盼。而以技术为基础,由MATE7开始在手机市场逆袭的华为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最终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顺着追捧华为的声音继续延伸目光,可以看到最近热议的话题“互联网的下半场”也在指向一个类似的方向——由数量的竞争到质量的竞争。2016年下半年,不同场合、不同形式,无数的互联网大佬们发表了关于“互联网下半场”的看法,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互联网新增用户数增长明显放缓,电商增长速度一路下滑,靠着粗放的方式继续跑马圈地已经不大现实,一些曾经认为的“蓝海”市场正在转为“红海”,互联网竞争的核心正在变化,必须进一步精细化,更加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比拼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运营能力,否则就会像粗网眼的大网再也捞不上鱼,甚至网内的鱼也可能跑掉。必须要有一种核心竞争力,能主动吸引来用户,而不是靠花哨的营销换来无效的粉丝。

  从华为的受追捧到互联网的下半场竞争开始,电商也在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课题。回顾电商发展的这十多年,从早期淘宝网C2C的铺天盖地,到天猫、京东等B2C逐渐成为主流,再到新近社交电商的活跃,电商的竞争方位已经发生变化。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客观上要求电商转型升级,品质的竞争逐渐超越价格的竞争,而烦琐的平台规则也被社交电商的“简单粗暴”所冲击,今天的消费者显得更加懒散随意,购物的即时性、场景化与日俱增,对于服务的改进、体验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精准算法、虚拟现实等前沿信息科技加速应用于电商,而线上与线下的界限也开始模糊,以至于马云宣布要用“新零售”替代“电子商务”。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互联网的日新月异所改变着,任何一刻的停滞可能就会永久落后于时代,于是我们的眼前不觉浮现着那熟悉的话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创新者尤其如此!

  由此,低价营销依然有市场,但挣钱却越来越困难;假冒伪劣依然可以销售,但违法的成本却越来越高;品质正在成为追求,精细成为时尚,创意赢得好感,原先隔裂的、甚至对立的商业形态,也在开始融合。“未来已来”正在成为共识,但未来的到来依旧艰辛,有思维上继续转变的种种不适,也有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系统改造的持续痛楚,还有对于未来商业形态焦急而耐心地等待以及不可避免地急躁心态。

  品质会成为一个流行词,但实现品质却更加艰难,其外在表现形式的品牌注定会风起云涌,竞争激烈;其内在的质量基础也注定会水涨船高,精益求精。整个品质的竞争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是永不停止的创新,用创新开拓品牌的内涵,用创新完善产品的工艺,用创新塑造企业的文化,用创新形成市场竞争的壁垒。

  但创新注定也不会容易,这个世界不会是所有的创新都有“从0到1”式的横空出世,更多的创新是从1到2到3到无穷尽的渐进式创新,哪怕每一次是1%的改进,也会日积月累到最后成为翻天覆地式的重大改变,而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创新的路上永远不能停滞。

  如果说早期的互联网是“不求完美先上路”式的抢先占位,以争夺市场;那么今天的互联网就是“快速迭代常更新”式的巩固地位,以留住顾客。多少粗放的早期版本已经开始加速升级,还有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法规不断健全,曾经激荡的互联网正在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冲开了最后一道山谷,转入平和的中下游,有多少砂石将会逐渐沉积到沿岸的河滩上,最终无法到达大海!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