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像母亲照看婴儿一样保护着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如何由死湖变成湖水可直接饮用
作者:刘植荣

日内瓦湖是法国和瑞士的界湖,它是西欧最大的湖泊之一。日内瓦湖长73公里,宽14公里,湖面面积581.3平方公里,其中60%的湖面在瑞士境内,40%的湖面在法国境内;湖水平均深度为154.4米,最深处为309米。
风景如画的日内瓦湖湖水清澈见底,游客去那里游览不需要带瓶装矿泉水,因为湖水几乎达到了矿泉水的品质,可直接饮用。但几十年前日内瓦湖也受到严重污染,里面的鱼几乎绝迹。本文就介绍一下日内瓦湖是如何由死湖变成湖水可直接饮用的,为国内的环保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日内瓦湖”是瑞士的叫法,法国把这个湖叫“勒芒湖”。按照国内的习惯,本文采用“日内瓦湖”这一叫法。
1.日内瓦湖湖水可直接饮用,瑞士八成湖水均如此
到瑞士旅游,一定要把日内瓦湖作为一个重要的景点。
鸟瞰日内瓦湖,青山碧水,好似大地眯缝着碧蓝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世界,观察着人类的活动。

湖水清澈见底,水面看不到漂浮废弃物。湖面上游船如梭,如有帆船比赛或训练,这一景象恰似宽阔蔚蓝的舞台上的舞蹈,让宁静的湖面有了生机,有了灵气。

在湖畔,能看到数十种鸟禽,天鹅、绿头鸭、红嘴鸥、骨顶鸡、潜鸭、秋沙鸭、鸬鹚、黑鸢、海鸥,大都悠然自得,或空中翱翔,或随波游弋,或岸边踱步,或玩耍嬉戏,游客走近它们也不介意,发出串串啼声,欢迎远方来的客人。如此和谐的自然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日内瓦湖里,有30多种鱼类在繁衍生息,有白鲑鱼、红点鲑鱼、鲈鱼、梭鱼、鳟鱼,还有龙虾等。由于日内瓦湖的湖水质量不断提升,产鱼量逐年提高,在湖上捕鱼的人也越来越多。2009年,日内瓦湖上的职业渔民有146名,平均年龄42岁,另外还有7884名业余捕鱼者,年捕鱼量为1014吨。而2008年的捕鱼量为778吨,2006年的捕鱼量为650吨。日内瓦湖鱼产量的逐年增加也证明了湖水质量越来越好,政府对日内瓦湖的环保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日内瓦湖的湖水可直接饮用,周围近100万居民把湖水引过去作为饮用水,有的进行简单处理,有的甚至直接饮用。不仅是日内瓦湖的水质如此优良,到瑞士旅游,总会听到当地居民自豪地告你,瑞士八成的湖水可以直接饮用。

2.上个世纪80年代日内瓦湖成了死湖,鱼类几乎绝迹
今天的日内瓦湖湖区的居民喝到了清纯的日内瓦湖湖水,不会忘记过去对环境保护的漠视所受到的惩罚。20世纪60年代起,日内瓦湖的湖水开始受到严重污染,污染严重的水域水下的能见度接近零,已不适合游泳,湖畔到处是“湖水污染,危险”的警告牌。到20世纪80年代,湖水散发着恶臭味,湖里的鱼几乎绝迹,日内瓦湖成了死湖。

为治理被污染了的日内瓦湖,1962年11月16日,瑞士与法国签订了《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公约》,1963年11月1日该公约获得两国议会批准后换约生效。根据公约,瑞士和法国共同成立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负责组织针对日内瓦湖湖水污染的各种调查研究,查找污染源,确定污染形态,评估污染程度,提出解决污染的方案,为两国政府提出治理湖水污染的政策建议。从协议生效后的一些补充协议看,该委员会的费用75%由瑞士政府承担,另外25%则由法国政府承担。
3.日内瓦湖的污染哪里来?
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分析认为,日内瓦湖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居民生活排放和化肥及农药残留。罗纳河等数十条河流汇入日内瓦湖,这些河流把上述污染物带入了日内瓦湖。
工业排放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毒废弃物;居民生活排放主要是粪便和洗浴废水;而化肥及农药残留则是农民种田使用化肥和农药后,其残留被雨水冲刷到湖里。农药残留尤甚,它们逐年累月地渗入土壤累积下来,对土壤的污染是长期的,即使停止使用农药,雨水仍能把积累在土壤里农药残留冲刷到湖里,只是浓度逐步降低而已。
过去,由于人们对农药的危害缺乏认识,致使农药使用泛滥,尤其是大范围、大剂量使用除草剂,导致日内瓦湖里的除草剂残留量很高。
确定了污染源及污染形态,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清除污染和预防污染的措施。湖水中的可见固体污染物好清理,但化学污染及微小物质污染难以清除,这只能在杜绝继续向湖水排放污染物的前提下,通过湖水自然替换改善湖水质量。
日内瓦湖的湖水替换周期为11年零3个月,这意味着彻底治理日内瓦湖的湖水污染大致需要11年的时间,这期间被污染的湖水泄出,受到保护的未被污染的河水流入湖中,从而使湖水到达饮用标准。

4.治理污染靠法律,谁污染谁掏钱治理
治理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既然日内瓦湖的湖水污染来自上游的河流,而上游数十条河流有的几十公里长,有的数百公里长,这就需要政府立法在全国范围治理污染。
瑞士《联邦宪法》规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是国家义务”。国家为履行环保义务,出台了若干环保法规。《联邦水保护法》强调,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防止水体遭受任何形式的污染。法律还禁止直接或间接地向任何水体投入或渗入任何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任何物质如果存在对水体有污染的风险,则禁止在水体附近储存或扩散。
所有企业、工厂的污水排放必须首先经过内部的初步处理,然后引流到政府指定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如脱磷、脱氮等,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检验达到环保标准后方可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
就是居民生活废水也不得随意排放,必须引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湖泊及河流附近的建筑物屋顶流下的雨水也不得随意排放或任其渗入地下,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因为屋顶的防水材料会污染雨水。
正因为瑞士政府对各种排放处理的重视,人口只有800多万的瑞士却拥有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瑞士法律还禁止在河流、湖泊沿岸以及公路、铁路沿线使用某些农药和除草剂。在日内瓦,三分之一的公园不使用任何杀虫剂,日内瓦市民认为,为了能喝到纯净的水,花草上有些虫子算不了什么。

瑞士还通过全民公投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但是因为担心转基因食品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还担心播种转基因作物对水造成污染。
转基因作物家族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是抗虫转基因和抗除草剂转基因这两大类。其中,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就是为了使用除草剂,因为只有在播种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农田里才可喷洒这种除草剂,而不会伤及作物。如果播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必然导致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些除草剂残留和农药一样,被雨水冲刷到河流里,然后流进湖泊造成水污染。

瑞士环保法强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违反环保法规者,则判处6个月监禁或罚款;如果同时有违反《刑法》的情节,则动用刑罚惩处。
立法是一回事,执法是另一回事。只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捍卫法律的尊严,让各项环保法规达到立法预期。瑞士1876年颁布的第一部《森林法》规定“森林面积不得减少”,因建设用地需要砍伐森林,必须另造一片同样面积的森林予以补偿。瑞士一直严格执行这一法律,一个半世纪以来森林面积从未减少过,森林覆盖率高达24.6%。
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政府泛泛地财政拨款搞环保,这就相当于让纳税人均摊环保费用,这当然不公平。瑞士环保经费来自专门的污染税,不管是公司还是居民个人,谁排放了污染物谁掏钱治理,多排放多掏钱。这样,政府就可以把征收的污染税用于环境保护。
瑞士政府征收的污染税有详细的分类,对毒性大、难以处理的排放物税率高些,对毒性低、好处理的排放物税率则低些。以汽油为例,含铅汽油税率就比无铅汽油的税率高。

5.当基建与环保发生冲突时,瑞士人选择的是环保
瑞士在环境保护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不管在政策制定上,还是在环保技术上。瑞士早就提出,污染是综合性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都会造成水的污染。瑞士历史上就发生过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让阿尔卑斯山脉南部一些河流和湖泊水质酸化。另外,汽油泄漏、油脂损失、轮胎磨损、公路及铁路等都会给水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瑞士人选择的是环保。日内瓦湖周边的道路只有一条湖滨公路和一座勃朗峰大桥。日内瓦国际机构云集,而日内瓦湖把日内瓦新旧两个城区分开,很多人在日内瓦老城居住,但在新城上班,这导致上下班高峰期勃朗峰大桥经常拥堵。有人提议在日内瓦湖上再建一座大桥或修建一条湖底隧道,以缓解新旧两个城区之间的交通拥堵问题。还有人提案在日内瓦湖滨修建人工海滩,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两个提案均被全民公投否决,多数瑞士人认为这样的工程会破坏日内瓦湖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具有环保风险。

在此顺便说一下,瑞士采取直接民主政治制度,重大事项均由全民公投决定。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有把自己治理国家的建议形成法律的可能,自己提出一个议案,然后征集5万个签名,政府就要安排把这个议案进行全民公投,公投通过即成为法律,政府就要执行。
就是全民公投通过的那些大型建设项目,也力求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世界上最长的隧道“瑞士哥达基线隧道”(GBT)于2016年12月11日正式通车,这条隧道全长57公里,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圣哥达山,连接苏黎世和卢加诺两座城市。这项耗时17年、造价近110亿欧元的巨大工程在施工中精打细算,尽量做到对各种材料的循环利用,从隧道里开凿出的岩石,大块的用作砌护坡、挡墙,小块的用作铺路基,碎石则运到水泥厂生产水泥,而生产的水泥再运回来浇筑隧道。
6.瑞士人像母亲照看婴儿一样保护着日内瓦湖
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从1991年起每10年制定一次行动计划,目前执行的是《2011-2020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保持湖水品质,确保湖水经过简单处理即可饮用,保护湖区居民健康,降低湖水其他污染物质的含量,不允许任何合成化学品进入湖水。
瑞士政府和法国政府对日内瓦湖进行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的全天候监控。法国“24 heures”电视台2014年8月8日报道,日内瓦湖一水域出现450升混凝土添加剂泄漏,虽然这种白色液体毒性不大,但环保部门还是立即封锁了这片水域进行处理。
日内瓦湖周边有222个污水处理厂,确保不让一滴未经处理的污水流进湖里。2015年对该湖111块水域的取样化验结果显示,85%的水域品质“非常好”,15%的水域品质“一般好”。
根据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日内瓦湖保护技术报告》,湖水含磷量仍继续下降,2015年为每升19.0微克,而在2014年是每升20.5微克。有机污染物1,4-二氧六环含量也迅速下降,2015年的含量为750公斤,而在2014年为6吨。但氯的含量有所增加,浮游植物有重新抬头苗头,夏季丝状藻类明显可见。
保护日内瓦湖湖水免受污染国际委员会对湖的污染调查从未间断过,就是湖底也不放过,对湖底取样分析污染残留物。目前湖底沉积物仍有磷、硝酸盐、氨气污染物释放,农药残留虽然逐年降低,但草甘膦、酰嘧磺隆等农药和除草剂残留仍很高。由此可见,对日内瓦湖的污染清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保护日内瓦湖的湖水免受污染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7.短评:环保也是生产力
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带来污染,一个国家可以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等富裕了再掏钱治理污染。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国民幸福,而健康是人的最大幸福,绝不能以牺牲国民健康为代价创造GDP。瑞士人的眼光更远,他们牢记历史上忽视环保的教训,绝不重蹈环保失误的覆辙,努力恢复过去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不为短期经济利益所诱惑,把环境保护当成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去做,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瑞士的环保政策行之有效,保护了自然风貌,增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国到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这才让瑞士有了“世界公园”的美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定期对各国环境、空气污染、水质、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进行评估,多年以来,瑞士一直排在前三名。
瑞士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回报。青山绿水,清洁空气,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与金融和机械制造一起成为瑞士的三大经济支柱。瑞士人口世界排名第97位,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数据,2016年瑞士GDP世界排名第19位;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2016年瑞士居民幸福指数世界排名第2位(仅次于丹麦)。由此可见,环保也是生产力。 本文发《羊城晚报》2016年12月24日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