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矣
喻建国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融为一体,当然是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千万莫说什么征服与被征服,而应该看成是顺应与融应,使人主动向大自然顺应并融应。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有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确实人的位置很重要,没有人也就没有对天对地的认定,没有人也就没有对天对地的认识延绵。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就在于“成万物”。无人的认定,何成万物;无人的认识延绵那有对天的始认与继认。
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则以仁义显现。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缺一不可。
成为道家的人认定天是自然,而人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有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融于天,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人在天中,却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道德典律,人在这般运作中渐渐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起来。
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如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开高谈阔论和弄虚作假的哲理,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实惠;抛弃“仁”中之“义”,人民才能回归孝慈;抛弃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盗贼自然无影无踪。圣智、言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全是故弄玄虚,不切实际。所以,要严肃指出,使人们的认识获得正确的指引。外表清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洞学问,达到没有忧愁的境地。
老子对当时社会的研究入骨三分,爱人莫谈什么要义。此义那义,要爱还得首先要考虑义,此仁何为真仁。欲仁莫嵌义,嵌义无真仁。老子对仁的普适性为后世做出了深刻的阐点。爱人民,爱所有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着的所有人,这种爱应该是没有什么先决条件的。
巧利在社会运转中显示的形式无非就是投机取巧,贪赃枉法,巧取豪夺,偷天换日。在获取巧利的运转过程中,明伸手者其实全为盗,暗伸手者其实就是贼。因此,如果无人钻营巧利,又何来盗贼。小偷小摸者是跟着投机取巧者学的,小拿小扒者是模仿贪赃枉法而干的,江洋大盗何尝不是看到巧取豪夺而动心的,顺手牵羊者基本是向偷天换日者看齐的。
对于个体来说,要使个体的德性获得提升,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又十分具体的方法:个体将自己的外表通过精心装扮,让清纯的形象呈现在自己出现的时空中:身体清洁,衣着清洁,举止平和,谈吐得体,远离骄横,不见陈腐,稚嫩如初出茅庐,单纯似从无阅历。内心和谐,憨厚朴实,不算计他人,不谋取贪欲,淡食果腹,蔑待权位。为学重实际,沉投于科学,实事求是,认真实验,从数量变化中探秘存在中的规律,不断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贡献给群体,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世界。个体在这种状态中,必定无忧无愁。天人合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