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再振兴的治本之策


东北再振兴的治本之策

 

陈柳钦

 

 众所周知,东北三省曾是中国新工业发展的摇篮,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将大量工业项目放在东北地区,由此东北形成了国有经济点多面广、比重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东北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另外,东北国有企业占比高,一些企业还持有计划经济的思路,不完全按市场经济操作导致产业模式无法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批国企被关停,东北经济因此陷入困境。

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国家提出了“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随后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振兴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十多年来,围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厂办大集体改革、棚户区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了若干重大规划和配套政策,实施了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和功能改善等领域相关重大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然而,如今年过去了,东北振兴似乎仍然是一句空话。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新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今年出炉的2015经济数据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名义GDP增长率分别是-0.29%、3.41%和0.26%2014年后继续在全国倒数更有文章打出了东北三省经济硬着陆”“断崖式下跌”“重回冰封的标题值得深思

 今天的东北很难,未来的东北会更难。但是,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指明方向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正式启动。该意见提出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用十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11月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批复原则同意《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中央地方政策持续加力,新一轮东北振兴正在进行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因此,振兴东北不能只靠中央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发展民营经济和新产业等硬件建设,关键还要看能否强化软环境建设,革除体制机制之弊。时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当务之急是要着力解决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主体,政府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通过树立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来完善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软环境高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是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之举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以及东北的全面振兴。因此,推进东北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于东北独立、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坚持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性,沿着“打包”转型和渐进式发展的思路整体推进。既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基本规律,瞄准产业前沿,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的制度安排,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敢于舍弃一些看上去很美好的产业,集中力量发展好主导优势产业,不要摊大饼;又要利用好东北亚产业资源互补优势,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框架下,对接京津冀等经济区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不断拓展东北地区发展新空间。

当然,东北经济下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旧都是需要倚重的力量。民营企业活力足干劲旺、创新能力强,国有企业财政税收贡献大、社会责任承担多,双方可以在各尽所长、互相竞争、彼此促进,不是你死我活、你进我退的关系。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塌陷了,不但是影响东北,对整个国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在东北地区尤其重要。同时,民营经济也是振兴东北的主力军,我们不容忽视东北振兴多少年了,政府是主力军吗?肯定不是。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吗?地方国有企业没有了。靠央企吗?央企不可能振兴。那靠外国企业、南方企业吗?也不行。就目前新增就业的99%在民营企业来看,民营经济东北振兴的主力军。所以,民营经济救东北,民营经济振兴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民营经济活东北。

另外,东北地区要适度放弃一些衰败的矿业城市,集中力量发展特大中心城市。东北地区的城镇体系需要压缩集中,学会“抱团取暖”,以大型中心城市来支撑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要高度重视去产能化过程中的就业促进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普惠、均等、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安全,合理分享东北全面振兴成果,实现共享式发展。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