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管见


陕西黄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管见*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054)
 
 摘要:近年来,黄陵县的县域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人才缺乏、苹果产业商品率低以及旅游景点单一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黄陵县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使黄陵县经济能有新一轮的突破,本文提出了三个发展设想:撤县建市,以集聚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苹果产业变基地为市场,走山东蔬菜的销售之路;围绕黄帝陵建立轩辕文化城。
   关键词:黄陵县 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1.导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不亚于欧美。而与欧美国家主要的差距就在农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康、发达、吸纳能力强的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系统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如何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经济运行单元,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优势,扬长避短,打造强势县域经济,切实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是学术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快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发现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便利用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不断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在一个增长极的成长过程中,初期阶段主要是要发挥好聚集功能。扩散功能的发挥则主要是在增长及成长的后期阶段。
黄陵县地处陕西省中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二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三是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四是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近年来黄陵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对这几种资源的充分利用,面对西部开发的重大机遇,近年来黄陵县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带动该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相比之下显得“人气不旺”等等。出路何在?其实“路就在脚下”。随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热的不断升温,桥山黄帝陵一年两度的全国性祭祀活动已成为确定的事实。现在每年大概有60多万的海内外同胞到黄帝陵祭祀,2008年重阳节,钱红、邹市明、郭文珺等11名历届奥运会冠军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各界人士代表与黄陵县当地近万名群众一起公祭轩辕黄帝。而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大约几千人聚集在黄帝陵前,共同来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其中有许多是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其中也不乏巨商富贾,因此有识之士不能不认为黄陵县目前已经成为陕西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而黄陵县又属于近水楼台,发展前景非常看好。黄陵县无疑已经成为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级。基于此认识,本文以黄陵县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黄陵县2007、2008年年鉴中的数据为分析基础,提出关于黄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设想。
2.黄陵县县域经济概况及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陵县立足县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煤炭强县、果业富民、旅游带动、跨越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新跨越。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41.96亿元,财政收入5.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5元。近几年黄陵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黄陵县2008年首次进入了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陵县的县域经济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旅游业经济。
 (1)黄陵县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县煤炭资源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6%。现已探明地质储量27.3亿吨,可采储量21.8亿吨,是全国33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省四大煤田之一,目前矿区年原煤生产能力1500万吨以上,煤炭远销国内沿海城市和日本、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保证了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1.4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26.9%。
 (2)黄陵县近几年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较上年增长10.8%。苹果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约占50%,2008年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苹果18.3万吨,其中优质苹果在13万吨以上,黄陵县是世界优质苹果的最佳产区之一,也是陕西省四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其苹果畅销广州、上海、浙江等30多个省市,远销俄罗斯、越南、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在农博会上获金奖。苹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3)黄陵县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之盛誉。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授予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黄帝陵祭典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此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近几年景区接待游客达约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1亿元。
黄陵县的工农业和旅游业对黄陵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黄陵县政府2009年4月12日召开的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县域经济发展会议精神的专题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
(1)黄陵县的矿业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这种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肯定不利于黄陵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现阶段的开采技术只不过是开采人员多年来的经验总结,而技术人员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矿业的开采过程中,同样,各行各业都存在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如何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促进黄陵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近年来随着苹果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黄陵的苹果业产量产值也在稳步前进。2008年黄陵县的苹果产值在农业总产值大约占到50%。这一数据显示了现阶段苹果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但其中优果率只达到约72%,而商品率只能达到90%。我们知道黄陵县是世界优质苹果的最佳产区之一,而90%的商品率说明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黄陵县如何打造良好的销售品牌和销售模式来增加苹果的商品率也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3)黄陵县的旅游景点比较单一,远道而来的游客辛辛苦苦到黄陵一趟,而所欣赏的景点就黄帝陵这么一处,游客们难免感觉过于单调,长此以往,游客势必会逐渐减少,因此黄陵县如何利用黄帝陵这个文化景点来创造一个更加具有特色的轩辕文化城来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也是黄陵县急需解决的另一问题。
3.黄陵县县域经济发展设想
(1)   撤县建市,集聚更多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
区域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也就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终成果,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城市的建立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能为工业化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能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总之,能给经济的综合增长带来强劲的动力。
实际上,撤县建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确定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建设。用区域经济学的术语来表述,也就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来建设。说白了,也就是要增加一个地方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气”。而黄陵县正是陕西省至少是陕西中北部地区未来一个十分看好的经济增长极。黄陵县南距关中地区的铜川市80公里,北距陕北的延安市180公里,周围再没有任何别的大中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自2005年以来,黄陵县正是从增强县域经济凝聚力出发,曾经两次提出撤县建市的设想,均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得到批准。                   
199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的报告,下达了国发[1993]38号文件,其中小城市的设市标准具体参见表1。
表1                             中小城市的设市标准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从事非农业产业的人口(万人)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万人)
工业产值 (亿元)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
财政收入(万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发达 地区
>400
>12
>8
>15
>80%
>6000
>100
中等 地区
100--400
>10
>7
>12
>70%
>5000
>80
不发达地区
<100
>8
>6
>8
>60%
>4000
>60

文件还表明具备下列条件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六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四万。
    根据黄陵2007和2008年年鉴我们得知,黄陵近两年的一些人口经济统计数据,具体参见表2。
表2                               黄陵经济统计数据

 
 
总人口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工业产值 (亿元)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
财政收入(亿元)
人均财政收入(元)
2006
123549
53.9
49929
17.84
16.35
   81.4%
3.02
2444
2007
125206
53.9
50367
27.7
31.4
86.7%
3.69
2947

   从表2中的统计数据我们了解到黄陵县的工业产值、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以及财政收入方面早就达到了表1中所提到的发达地区设市的标准,但是黄陵人口只有每平方公里53.9人的现实,使得黄陵县按照不发达地区的设市标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从经济实力来看,表2中不管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及从黄陵县能首度进入08年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来看,黄陵2008年的工业产值突破40个亿都可以说是铁定的事实,而且在今后还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这样一来,黄陵县的现状就符合 [1993]38号文件提出的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中的第2条(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二十五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一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因此可以先在适当的放宽条件下按照一个不发达地区的设市标准来撤县建市,再来通过黄陵这个增长极来聚集人才增加人口,达到建市的人口规模。总而言之,在党中央如此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今天,在黄陵县有如此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潜力的情况下,现阶段把黄陵县改县建市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两次撤县建市之所以未能获批,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因为人口原因。这一点可以通过并入宜君县的办法解决。宜君县县城距黄陵县县城10公里,就是在解放初期由黄陵县分出来的。宜君县2008年有人口1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万人,工农业总产值9.5亿,其中工业产值约5亿元。并入宜君县不仅解决了人口的制约问题,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其经济实力。
(2)    变基地为市场,走山东蔬菜的销售之路
黄陵县的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县政府一系列正确的举措,另一方面得益于黄陵县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地域广阔和无环境污染等使得黄陵县成为世界优质苹果的最佳产区之一,其苹果能畅销广州、上海、浙江等30多个省市,远销俄罗斯、越南、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多次在农博会上获金奖,都说明了其发展的良好前景。
然而黄陵县苹果的商品率仅达到90%,单看这一数据感觉还比较乐观,但是和山东蔬菜的商品率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就拿山东寿光县来说,其蔬菜的商品率达到了99%,同样地理优势非常好的黄陵县,为什么其苹果的商品率和寿光蔬菜的商品率有着如此的差距,如何提高其商品率?一些学者究其原因,也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是措施基本上大多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总量。本文认为,与商品率有着更直接的联系的还是要改变销售模式,可以走山东蔬菜的销售模式之路,变生产基地为市场,改变目前各自为政,以农户自发为主要销售组织的状况,建立苹果批发市场,加强运销队伍的建设,保障产销衔接,稳定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确保销售这个环节不出问题。因此,黄陵县乃至整个陕西苹果销售模式向山东蔬菜销售模式的变革应该早日考虑。
(3)    围绕黄帝陵建立轩辕文化城
旅游业在黄陵县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旅游业收入占到黄陵GDP的10%以上,主要得益于黄陵人文资源的丰厚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热的升温。但是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社会历史、文化遗存、传统风貌的黄陵,要想更强劲的带动该地方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依托黄帝陵壮大城区旅游,围绕黄帝陵建立轩辕文化城,深度开发散失民间的民俗、民间文艺,拓展旅游内容和文化涵义,建设一个能体现黄陵古、奇、特这三个基本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使游客能产生去了解更多中国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渴望,改变目前游客逗留时间过短的现状,从而能更好地带动黄陵餐饮、商贸和服务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轩辕文化城必须尽快着手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 http://www.100test.com/html/328/s_328194_32.htm
[2] 黄陵年鉴2007[M].黄陵县人民政府主编
[3] 黄陵年鉴2008[M] .黄陵县人民政府主编


* 本文曾在《中国区域经济》月刊2009年06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