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品牌——“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被文化部《文化发展》推荐


 顾绍骅《抑“西风东渐”呆造型扬“诗情画意”中国魂》被文化部《文化发展》推荐

 

地址:www.ccmedu.com/bbs13_295347.html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并且“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

 


   【解释】岂能被西方绘画的形质标准所禁锢,而“画地为牢”?顾绍骅秉承传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来创作,为的就是弘扬我之国粹,反对受西画的条条框框所制约的;观当今画工写实、时髦、被西化的、“病梅”①似的中国画,我深感忧虑: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理应是“形而上”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表现之一;但当今的中国画除了“被油画化”的技法外,几乎看不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绘画类似的写实、寓意肤浅,宛如数码图片;要知道任何西方绘画都不及数码图片的真实细腻,充其量不过是乳孩的“看图识字”或历史图片。


“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们捧为绘画的至理,原因是离不开在中国哲学虚空的宇宙观(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影响下艺术家对诗化的精神内质与诗意的形式外观的永恒追求。的确,中国绘画的这种观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中国艺术诗性的品质特点,才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并一直影响至今。宋代哲学家程伊川说过:“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而万象昭然已具。”昭然万象以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为基础,使实中有虚、虚中生实,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这便是中国画在对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传的精神所在,加之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郎世宁的绘画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能品评(郎世宁的作品虽然画工精致,但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能评为好的中国画)】


注解:①〔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因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故而将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翻译】有人说:“梅的枝干以弯曲为美,直的就没有姿态;以横斜为美,正的就没有景观;以稀疏为美,密的就没有风致。”卖梅人所以就把健康生长的梅树砍掉端正的树干,养育它旁斜的枝条,剪削密枝,使它的嫩枝早死,锄去它的直枝,压抑它的生机,用以求得高价,因而江苏、浙江的梅树都成病残。


艺术感悟:一件艺术品需要彰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催人向上或积极进取;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否则,艺术品的价值等同于“数码照片”(甚至于没有数码照片的“清晰度”)。——顾绍骅

 

 

原贴地址:http://www.gushaohu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870&pid=85996&page=1&extra=#pid8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