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的科学性(一):社会发展篇


    从历史发展看,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真正兴起,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劳动者在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变革,市场和产业的形成催生大量工厂产生,工厂主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优秀人才做支撑。然而什么才能算优秀人才?有什么条件?怎么判断呢?由此,人才如何来判断和评定就为现代人才测评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研究的契机。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了对于个体行为差异的研究,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心理测验运动。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不断编制和运用心理测验。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开始了寻求以高级判断推理能力与智力关系的研究,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于1917年宣告参战并需要及时补充大量优质兵源,此时许多心理学家们自愿研究和参与补员的服务。他们认为,选拔和分配官兵的任务一定要考虑和甄别他们的一般素质和智力水平,不过要想在上百万的军队中实现甄别,只能采用大规模施测的方法。这样从19173月到19191月,共有200万官兵参加了智力素质测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到了20世纪20年代,智力测验在美国出现近乎狂热的势头,特别是在美国、欧洲各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大规模生产和公共部门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选拔和安置,心理学家们又根据社会需求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叫做“职业心理咨询”,为机械、艺术、文书、音乐等方面提供特殊职业能力测验。

1927年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表”正式编制出版,并开始应用于美国企业的管理人才选拔中。该测试经过十年的追踪研究,证明了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至5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人职匹配”岗位适合度评价,心理学家们又开发设计出诊断性面谈、纸笔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投射测验等方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美国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也比较稳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西方的人才测评思想也随之日新月异地发展,逐步又开发了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测评技术,主要有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情景模拟等。特别是六十年代末评价中心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测评对象不仅仅是以普通员工为主,而且扩展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由于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测验、面试和情境模拟技术,使测评效果比早前单一形式的测评手段和方法更可靠更有效。

比如有研究表明,用评价中心技术选拔出的高层经营管理者工作出色的人数比用一般标准和单一的方法挑选出的高出50%。近几十年来,人才测评工作发展更加专业化,在美国和欧洲有许多著名的人才测评专业化服务公司。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和创新企业不断出现,人才测评技术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选人上,而且体现在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的各个领域。

美国管理学院(AMA)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才测评技术的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人才选拔83%,绩效考核76%,人才计划47%,组织诊断42%,人员安置30%。所以说人才测评技术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是在不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科学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测评技术看似是一门技术、方法和手段,但它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人类对于自身的发展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