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归仓”与“路得拾穗”


 

1976年,《独立宣言》发表200年。

1976年,大洪山麓一个静谧的小村庄;

收割稻谷、翻耕坂田时节;

一天傍晚。

我和爷爷去接奶奶,帮忙背“刺果子”(学名金樱子),奶奶70岁了,天蒙蒙亮带着蒸的红薯和水就出发了,奶奶裹的小脚,行动不便,腰也痛,摘的“刺果子”自己弄不动。回到家爷爷和奶奶还要为“刺果子”除刺忙半夜。


那天我们从秀国的门前经过,秀国的湾子和后面的山一样叫猪头岭,与我们的古树湾背靠背,相距约300多米。奶奶通常到猪头岭对面-----我们四队和五队毗邻的山上,或是西南面与红旗大队交界的山上去,哪里去的人比较少一点,收获多一些。我们走过湾子的竹园看到有红旗大队的人,大约是寻副业的,从山上下来到田里捡谷(穗)。

我琢磨着:不是号召颗粒归仓、颗粒归公吗?我们四队的稻田,怎么有人把公家的稻谷捡回家,而且是别的大队的人呢?我记得学过《颗粒归仓》的课文,放农忙假①时老师几要几不要的提要求,还强调要支农,力气大的要抱谷,如果捡谷要交公,响应国家的、上级的号召做到颗粒归仓。

上山时,忽生一计,我要考考爷爷,因为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让我猜的谜语我大多不会,我问爷爷:“颗粒归仓是什么意思?”

我好像并不满意爷爷的答复,接着问:“红旗大队的人捡谷会不会交公?”“你和奶奶捡的谷子也不交公,是不是颗粒归仓?”爷爷似乎转移了话题,嘱咐我不要和别人说,人家问就说不知道;这事过后奶奶、爸爸都叮咛我,不要说漏嘴,小孩子说漏嘴,大人要跟着倒霉的;大概是我的话引起了他们的不安和恐惧。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产队的劳力捆草头②时,半大的孩子和老人跟着捡,这样捡的谷穗要交公,可有胆子大的到要收工交公称重时,就故意拖的晚晚的,趁机藏一些到田沟里,交一部分记工分,然后把另外的偷偷的扛回家。

如果是草头挑②完了,捡的就不必交公,这时捡谷的大多是老人,现在有印象的是老吴湾的刘奶奶拾穗的次数最多。


我见过秀国的爷爷把脱粒后捆好了的稻草重新散开,再打谷子的事情了,有时是用“扬叉”,还有一次大约是麦苗已经长出来了的时候,用牛拉石磙碾压;这样的场景我在路过董家湾到我三伯家去时,见黄伯伯(富正叔叔的爸爸)也用同样的办法“捡谷子”。大约是一向爽朗的明义哥对秀国的爷爷幽默的说:“你这样搞,就不怕牛流眼泪?”

回的也干脆:“只怕人会流泪哦”,其实我现在并不敢肯定是秀国的爷爷答的,当时场子里有好几个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沉稳勤劳不善言谈。

这事我记得特别清晰,因为过后我问过爷爷奶奶,我很好奇:“牛会流泪吗?”

爷爷说:牛冬天要吃干稻草,稻草上如留有少量没打干净的谷穗牛掉膘会好一点,老的、瘦的牛会熬过冬,去年冬天死了四五头牛,干部在会上讲再这样下去农忙就没牛耕地犁田了;现在生产队冬天分给每头牛吃的饼很少,不怎么分大麦做饲料了,因为有人不用来喂牛,而是喂自己的猪,据说还有人把大麦炒熟了,用自家的磨子磨成粉当口粮。爷爷其实并未回应牛是否流泪的问题。

在我的记忆中,从1975年一直到1979年,我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不上学夏天秋天要放牛,冬天要牵牛喝水添草料,“进九”后就要和弟弟给牛喂饼,同时要把温水提到牛栏让牛喝。1976年冬天我牵牛到门前的堰里喝水(包括给牛喂饼)的时候特别留意观察,牛是否真的流泪。后来我想到这事就情不自禁的窃笑了。


1983年父亲去世后,妈决定我们暂时继续父亲的酿酒和猪场“事业”,因而经常请董家湾的姑父来帮忙。闲暇时我在和姑父的交谈中,得以知道许多东西。我大约问了捡谷、“打谷”、大麦、地主、划分成分等不少问题,我发现姑父是“半个”秀才,读过书,知道不少典故,对土改、合作化等也有独立见解。

姑父告诉我:大麦虽然酿酒好,做饲料好,但既不好吃,有种苦涩味,又不好加工,解放前有人在青黄不接时当口粮,你爷爷说的情况是真的;如果专门捡谷(从收割到坂田耕完)20多天可以有60多斤的收获,把稻草散开那种办法,如果看准了(指谷穗留存多少)一般3至4天有30--40斤的收获,如果运气特别好的话(收割时天气坏脱粒不好)可以高达60多斤。

姑妈也捡过谷,黄伯伯是姑父的哥哥也是邻居,姑父推测的数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想来,无论是30斤、40斤还是60斤,都是不小的数字,当时我们的口粮标准是360斤③(《谁之罪》也有详述),60斤就是六分之一呀!


很多年后我读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的三大名著《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宽容》(没有读完)。《圣经的故事》第十章《路得的故事》有路得拾穗的一节,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的捡谷经历和“颗粒归仓”。

路得和妯娌俄珥巴的丈夫相继病逝,只剩了她们与婆婆拿俄米一同度日。于是拿俄米劝说她两个儿媳各自回返娘家,寻人再嫁。俄珥巴恋恋不舍而去,路得却留下来,决意要和婆婆拿俄米相依为命。之后路得随拿俄米返回拿俄米的家乡伯利恒。

她们那个时候穷到了极点,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幸好睿智的立法者摩西考虑到可能穷人会挨饿,于是就规定收割后落在地上的麦粒,必须归赤贫者所有。田里收获的所有粮食,都归农夫所有,而收割时掉在地里的那一点麦穗,根据上帝赐予的权利,应该属于那些没有土地的人。

路得靠拾穗养活了自己和婆婆。

这里有一重要易忽略的细节:睿智的立法者摩西考虑到可能穷人会挨饿,于是就规定收割后落在地上的麦粒,必须归赤贫者所有。在伯利恒,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的权利,拾穗是穷人的权利,是天赋人权(天赋人权的原文是Natural Right,也译作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 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

路得拾穗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现在用经济学来看拾穗权,是颗粒归仓(产权绝对明晰)更科学,还是3000前的摩西制定的律法更科学更人道更伟大?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认为:从富人手中拿走一块钱,福利损失是一块,而这一块钱到了穷人手中,福利增加是100块,两者相抵,社会总福利增加了99块。资助穷人有利于真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2012年12月,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学院发表获奖感言④,摘录一段: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看了莫言的获奖感言多遍,感触颇深。第一,我魂牵梦绕的胜利大队四小队还是充满温暖和人性的,没有发生因为拾穗被打、遭批、挨斗的事;

第二,莫言是有良知的,他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正如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给莫言的颁奖词④中所说:

“他用冷嘲热讽的笔触,抨击历史及其谬误,匮乏及政治伪善。”“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第三,为什么“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停滞使得直到1980年的中国人均收入只是略好与小说《悲惨世界》中展示的状况”⑤呢?我认为,主要是权利的缺失与剥夺,莫言的母亲是否有拾穗权?即使莫言的母亲没有拾穗权,麦穗被没收,她是否能被人任意殴打?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⑥,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组(或一系列)权利缺失与被剥夺,为什么我们的口粮(大多数生产队)被定为360斤,是生产队生产不了更多的粮食?还是按照这个标准留够口粮其余全部“卖”给国家?上级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口粮标准的指示》1960年9月7日)⑦是参照还是非执行不可?!


2013年暑假我读《圣经》时(至今任然没读完,读书往往半途而废),读到《申命记》第24:19、第25:4时再一次勾起我“颗粒归仓”的记忆和对拾穗权等自然权利的温习,不免感慨、叹息、唏嘘:

1. 1620年11月11日,102名基督徒从英国乘坐"五月花"的大帆船经过六十六天的漂泊,到达美洲陆地,他们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五月花号"公约》,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156年后,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自然权利是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的哲学基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时至今日,美国独立也不过240年。无论在什么地方谈美国的现在和未来,我都秉持自己的观点:只要美国信奉的哲学根基不被证伪或被摧毁,他就一定会令世人瞩目。

2 爷爷奶奶,你们当年的嘱咐还萦绕耳畔,孙儿的话或许引起你们的不安和恐惧,你们安息吧,拾穗是你们的天赋人权,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你们的自然权利,不可转让、不可剥夺!

爷爷奶奶,安息吧!


非常感谢您阅读至此,如果您认同本文,请您点赞和转发,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可国视角》!

延伸阅读:为何,何为?|人有饭,天知否?|谁之罪?

“莫信他们的!”|“参加毛主席追悼会”|“蒋介石死啦”

“拥护英明党中央,反击右倾翻案风!”|《长征》和《宪法》

可国视角40年(1975--2015)


注释

①原来是10天,后改为一个周

②捆草头、挑草头   参考:思乡远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97626421

③⑦《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1960年9月7日(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第三卷(1960-1966)》第2676-2678页))

④来自网络但各网站翻译的略有不同

⑤《印钞者》徐谨著 第287页 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⑥《贫困与饥荒  论权利与剥夺》﹝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第五页 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


参考书目:

1.http://blog.sina.com.cn/dqnx从基督教《圣经》看人权(See Human Rights From the Christian "Bible"汪小珍,汕头大学法学院副编审,《太平洋学报》副主编。

2.《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印度﹞阿马蒂亚·森著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3.《经济学》(第18版)(保罗·萨缪尔森)    第四章  2008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