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 反思高等教育改革


  

学习邓小平理论 反思高等教育改革[1]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教战线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高等教育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失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所指出的:“改革十年以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这种失误就在于,我们不仅忽视了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而且在专业教育方面也严重地忽视了基础教育,因而在实践上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如何处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从多方面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有人说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点,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一点也不错。然而,用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进行衡量,这些观点就不免有些失之偏颇了。因为我们知道,市场常常是变幻莫测的,而且有些变化并不一定都符合教育规律,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面向市场考虑问题,就难免出现一些短期行为。究竟应如何处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这是高教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观点,即必须从未来发展、世界潮流和现代化需要等多方面全面考虑。显然,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毫无疑问,必须把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以偏废,如果偏废了某一个方面,三个方面的目标都将很难如愿以偿,因而也必然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

30多年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没有正确地贯彻和执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原则,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就难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限于能动手操作或者能适应工作,而缺少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专业基础理论也不甚了了,那显然是高等教育的失败。

不久前,我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位毕业生给我来信,谈到他在参加工作后头三个月的见习期主要工作就是给柴油机加水,这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这使我想起了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怪现象:一些单位为了显示对人才的重视或者为了提高身价,在用人上动辄要求高学历。有个笑话,传说有的公司招保安都要求要有研究生学历,这是用人上的奢侈和浪费。这种现象的存在,实际上也是一些中等学校不顾条件拼命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人会说,这些现象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饱和。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这种饱和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是分不开的。那么,高等教育的规模是不是需要压缩呢?如果有人这样思考问题,笔者认为,他就是目光短浅。因为,经济发展,科教先行,这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来看,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定则。另外,再从体制改革所需要的条件来看,体制改革往往需要一定的外部推力,大量学有所成的人才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这无疑将给体制改革造成巨大的压力,它促使我们必须从体制的角度寻找原因,思考对策。

近年来,从满足市场需要的原则出发,许多高等院校都对专业教学计划作了修改,共同特点是增加了实用性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思想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方面课程的比重。我们并不反对面向市场培养人才,也完全赞同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然而,如果忽视了思想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作用,那么问题将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育人问题的艰巨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时,按照“三个面向”的原则,要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世界潮流和现代化的需要,如果仅仅从市场需要和实用性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够的。另外,如果单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那么高等教育办学的路子也将越走越窄,而不是越走越宽。

以理工类高校的情况为例,如果仅仅从市场需要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那么就只能面向工业企业来培养人才。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才也就正如物质产品或商品一样,它的消费总是有其特定领域的。但是按照“三个面向”的原则,情况就未必如此,因为只要符合未来发展和现代化需要,只要顺应世界潮流,什么专业我们都可以办。有人认为,理工类高校的特色是理工科,应该办出自己的理工科特色来,这也就是所谓的特色办学思路。然而笔者认为,在如何办学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原则,面向未来发展,适应世界潮流,满足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这样,我们办学的路子就会很宽。而按照特色办学的思路,则必然面临这样的结果,一是生源的来路不宽,二是毕业生就业的渠道狭窄。

还有人认为,究竟如何办学?一个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力出发,包括人力、物力和其他各种条件,这种思路我们把它称作实力办学思路。这种思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如果不顾条件,必然事与愿违。然而,一味地强调条件,则必然造成思想僵化和裹足不前。因此,只有按照“三个面向”的原则,全面地、综合地考虑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获得立体发展。这种办学思路,可以把它称作立体办学思路,因为它考虑问题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同时,只有按照这样一种立体办学思路,也才有可能真正兼顾特色办学思路和实力办学思路。

在如何办学的问题上,究竟是单纯地面向市场,还是完整地坚持“三个面向”,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问题。正确处理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一个基本原则是必须综合平衡,互相兼顾,切不可顾此失彼。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发育尚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完整地坚持“三个面向”,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面向市场。切实抓好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这实际上等于是在为未来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积蓄力量。如果仅仅从市场需要和实用性出发,实际等于高等教育在做中等教育的事情,或者说是用大炮打蚊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许多实用型人才实际上可以通过中等学校来培养,而高等教育则应该着眼于长远需要,从未来发展、世界潮流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发,真正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

再从合理利用投资的角度来分析,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经费增加了不少,但从总体上来看,教育经费有限,投资是不足的,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投资。从这一点上看,高等教育仅仅满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显然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些实用型人才,不仅可以通过中等教育来培养,有时候甚至几个月的短训班就可解决问题,根本用不着花几年时间通过高等教育来进行培养。我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说的也就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投资。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坚持思想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兼顾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偏废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等专门人才。

也许还会有人说,究竟应该如何办学,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潮流的动向,否则将难以与时代潮流合拍。这种办学思路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为赶潮办学思路。这种办学思路看似合理,实际上也很值得分析。因为如果大家都去追赶社会潮流,那么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一哄而起和一拥而上,势必造成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因而也就难免人仰马翻。对所谓的社会潮流,必须持冷静的态度,进行科学的分析,按照“三个面向”的原则,从立体办学思路出发,兼顾特色办学思路和实力办学思路,进行全面综合考虑,然后作出科学的决策,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要完整准确地按照“三个面向”的原则办事,不可否认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需要全社会都能够对思想教育和基础理论有足够的认识。即使这种环境氛围不具备,也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理由。因为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在高等学校而不在社会,高等学校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引导社会潮流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原则,切实把思想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方面兼顾起来。

 

 

 

 

 

20118月于陕西省委党校

 

 

 



[1] 本文是作者2011在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第三期学习结业时写的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