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地位及竞争力提升的思路与对策


 

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地位及竞争力提升的思路与对策

长沙理工大学  周正祥教授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特大型城市群建设中的三驾马车之一,集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于一身,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聚集了湖南人口59%以上,GDP79%以上。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地位及竞争力是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湖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地位及竞争力提升的思路

    1.充分利用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我省要紧紧抓住“一带一部”这一中央对湖南的新定位,改变湖南“不东不西”、颇为尴尬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一带一部”出发,立足湖南已经具备的交通、地理、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要张开双臂、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奔向长江,飞向“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开放开发先行先试的政策条件和京广高铁与沪昆高铁在湘形成的“黄金十字”交通区位优势,从省域内交通节点、开放腹地,区域板块各自发力、差异发展,转向全国性交通枢纽、开放高地、区域点极带的竞相发展、协同推进;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走出去,与长江经济带共舞、与“一带一路”狂欢,找寻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市场。

2.加快实现三大城市群的差异化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具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的交汇点,区位优势突显;工程机械、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环长株潭城市群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科学合理地找准自身定位,避免与相邻城市群的同质竞争,实现差异化协调互补发展。

3.努力构建城市群生态经济增长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也构成了旅游业等消费型产业的发展基础,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环长株潭城市群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功能,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服务业,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极。依托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开发洞庭湖区域资源,建设洞庭湖国家公园。

4.不断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改变辐射方式,扩大辐射面,积极推动长株潭一体化。以长株潭为核心,辐射带动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城市加速发展。加快推进周边农村中心集镇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合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5、积极探索城市群建设的新投融资模式。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积极引入PPP模式,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PPP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既能有效缓解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金紧张,又可引进社会资本的专业化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效率。

二、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地位及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1.科学谋划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依托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位优势,制定综合发展规划。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构建粮食、畜禽、水产、茶叶、棉麻、油茶等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精品钢材、锰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造纸、家电轻纺、烟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产业集群;推进服务业电子商务化,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构建研发设计、健康养老、商贸商务、文化创意、旅游、节能环保、现代物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动株洲、浏阳、汨罗等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绿色环保城市。

2.加快打造优势产业与创新产业集群。以湘江新区建设为突破点,依托创新驱动,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优势产业和创新产业集群。湘江新区作为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要建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要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基地。由校企合作组建国家实验室,争取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中央空调、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注重文化传承,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注重岳麓山、梅溪湖、洋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湘江新区生态旅游景点。

3.努力推进以农村中心集镇发展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要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村中心集镇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农村中心集镇。如,黄花镇、㮾梨镇、易俗河镇等可引进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工业集镇;靖港、朱亭、开慧、纯溪等可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发展休闲娱乐旅游集镇;铜官、沙坪、金井等可发展为特色工艺商贸集镇等。

4.借力“互联网+”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数据、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为基础,引导企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改造,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二〇二五》运用到现代服务、装备、医药等诸多领域。推动环长株潭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长沙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促进长沙、株洲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依托长沙、衡阳国家产业基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5.促进三大城市群跨区域协调合作。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三大城市群跨区域协调合作。环长株潭城市群应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各类基础数据库建设,切实落实三大城市群跨区域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三大城市群跨区域协调合作提供硬件保证。环长株潭城市群应建立跨区域企业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和管理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客、货运一体化服务体系,避免三大城市群各自为阵,甚至以邻为壑。

(本文系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提升战略地位和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张秀芳、黄权国、刘鹏飞)。

该文发表于《湖南省社科成果要报》2016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