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南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湖南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周正祥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湘江新区”等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和湖南“一带一部”新定位的确立,必将带动区域经济格局新变化,必然拉动我省过境和境内客货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已步入“高铁时代”的湖南,沪昆高铁、京广高铁、渝厦高铁在此形成黄金交汇,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粤港渝的资本、沪杭粤的技术、川黔滇的劳动力,以及广州、武汉、南昌、重庆的商品等,都将更快捷更便利地汇聚于此,使之成为通南达北的中转站和桥头堡。因此,我省要加快发展以高铁为主干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用非常手段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目前我省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铁发展中的“吸管效应”潜在。高铁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吸管效应”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高铁既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吸来也能吸走。在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中,必须想办法在吸管中间多开口子,吸引更多资源流向高铁站点城镇。同时,高铁的发展肯定会抢夺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市场份额,尤其是航空业和公路运输业,如何有效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2、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极不均衡。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枢纽联接着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无缝衔接”的基础保障。各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对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发展水平不齐。省会长沙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正稳步推进且成绩巨大,但省内其他一些客观条件具备的市县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仍然滞后。比如车站空间狭窄、配套设施落后,大大降低了旅客出行效率,制约了城市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3、水运和港口码头建设严重滞后。在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湖南,水运交通却成了短板。高等级航道里程少,港口设施普遍较差,缺少必要的装卸设备和库场设施,专业化的集装箱、散货泊位短缺、能力严重不足。水运中转货源难以拓展,运输服务质量难以提升。一些码头违规建设使用,公共码头能力不足而货主码头能力富余。长江岸线湖南段大小码头超过70座,其中岳阳从城陵矶桂花园到陆城新港村,全长26公里岸线就有8处乱占码头并存在违规使用情况。一些企业多占港口岸线,造成资源浪费。

    4、公路“断头路”和铁路“卡脖子”亟待打通。断头路一直是湖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突出问题。它体现在省内与省际两个方面。省内方面,我省湘阴县、石门县、桑植县、龙山县、安化县等11个县未通高速公路;以长沙市为例,新建西路、木莲路、洞井路、曙光路等多条道路由于城建时序、拆迁问题、规划错位、铁路建设等原因成了“断头”路。省际通道方面,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的31个出省通道,现在还有8个未打通。与此同时,铁路“卡脖子”现象也很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我省交通运输一体化衔接,大大降低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抬高了物流成本。

    二、推进湖南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层建设一体化的湖南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枢纽。逐步建成“长株潭+岳阳”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及常德、衡阳、怀化、郴州、永州等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长沙黄花机场和火车南站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充分凸显湖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要借鉴广东佛山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经验,分地面层、负1至负3层共四层立体构建,连通地铁、轻轨、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保利、苏宁等商业地块开发,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衔接。

    2、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枢纽经济”。我省应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立体开发和一体化衔接。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乘数效应,努力形成规模化的物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变“交通枢纽”为“经济枢纽”,变“交通走廊”为“要素走廊”,打造“枢纽经济圈”。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集疏运功能,充分运用电子商务、3G和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资源聚集的“数据库群”,有效提升枢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湘江沅江等航道,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抓住国家依托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助推湖南水运提质升级。依托湖南“一湖四水”优势,加快建设岳阳航运物流主中心、长沙航运物流辅中心、湘江港口组群、沅江港口组群、资水港口组群、澧水港口组群的“一主一辅四组群”港口。加快发展洞庭湖、湘江、沅江等内河水运建设,推进船型标准化。从省级层面引导,协调有关市县,积极对接和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将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航运物流等大运量、大耗水量、需要大环境容量的产业向沿江区域集聚,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通江达海、互利共赢。

    4、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新常态下,物流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快畅通长江黄金水道和“一纵五横”水运网络,打通铁路“卡脖子”和公路“断头路”,切实解决好进港铁路、高等级公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通关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

   5、坚持面向市场,积极探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投融资模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要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PPP模式能很好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是择优路径。这样做,可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本文系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湖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及创新发展对策研究”的成果,课题组成员:罗珊。)

 

附注: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批准号:13BJY12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批准号:12WTB34)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该文发表于

《湖南省社科成果要报》2015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