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的“囚徒困境”,中东政治博弈值得关注


  几个月以来谈论的沸沸扬扬的OPEC减产协议能否达成仍然是个谜,虽然在11月21号和22号在维亚纳已经举行了技术会议,但是此次会议并未解决伊朗和伊拉克是否参与“4-4.5%的减产计划”的难题,而是将问题“抛给”了11月30号将要举行的部长会议,这让整个市场都陷入茫然的状态。

 

  目前OPEC正面临所谓的“囚徒困境”:原本进行合作对于双方而言是最佳局面,但由于其它一些刺激因素,双方往往不会选择合作,最终结果反而是双方处于更加糟糕的境地。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OPEC减产协议达成呢?楚昊认为减产协议并不仅关乎收入,也会对海湾地区未来势力结构产生影响,这就加大了达成最终协议的难度。

  OPEC历来一直饱受生产基准和产量配额问题的困扰。

 

  关于生产基准问题,所有的谈判国都明白最初基线对谈判结果影响巨大,而成为基线确定者可能会从谈判中获得最大的好处,所以每个国家都想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去设置一个生产基准。沙特和阿联酋倾向于参考1990-2000年代以来的产量和出口水平,但伊朗和伊拉克倾向于参考1960-1970年还没有遭受制裁或者战争的产量水平以增产。海湾地区主要产油国在过去50年间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设定生产基准就变得更加困难。

 

  而关于产量配额问题,历史上,基于当前生产、名义产能、历史产量、已探明储量、人口规模、收入要求、发展需求(人均GDP)进行分配的提议都出现过,然而究竟哪种最适用或最公平都未达成原则上的共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背景,也都不愿意服从别的国家的分配,像伊朗、伊拉克就在战争、骚乱以及制裁下挣扎,它们当然想尽其所能生产原油。

 

  区域势力结构影响巨大

 

  OPEC会议中讨论的很多议题都事关分配石油收入的深层问题,以及各方的外交、军事与经济实力,而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谈判过程如此艰难。作为全球顶尖石油出口国及地区强国,沙特绝不会接受其主导地位有丝毫的下降,而伊朗和伊拉克则不希望沙特巩固其霸权位置。正是这种对区域势力结构的政治影响,才导致4月份多哈会议上协商冻产协议的努力功亏一篑。

 

  笔者冯楚昊认为OPEC协议夹杂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长会议就能解决的,即使最终的协议能够达成,也很有可能措辞非常模糊,毕竟要综合考虑每个国家的利益没那么简单。现在一切都只是预测,只有时间能够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等待11月30日的部长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