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治理”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福建省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四


 2016-11-23 22:47:06 来源:《中国改革报》 

   
   □ 中国报记者 丁 南
 
    在厦门市,近年来全面推行“互联网+群防群治”,开发手机APP软件和随手拍、随时报等功能,把基层信息采集、违法行为举报、权威信息转发、网络舆情引包形式发布在平台,群众通过“抢单”受领任务,以微信约包、流量包等方式快速兑现积分奖励,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一形式,全市共组建了20万的群防群治队伍,促进了社会共治共建共享。
 
    正如厦门的有益探索,历经各地实战化检验的福建“互联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已悄然成型——福州市推行“互联网+群防群治队伍考评”,三明尤溪县推行“互联网+乡镇综治工作考评”,莆田市推行“互联网+多元调解”,龙岩市探索“互联网+综治审核”……
 
    记者从福建省综治办了解到,福建省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潮流,立足网格化基础优势,以破解部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为突破口,以构建省市二级架构、五级穿透使用、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平台为着力点,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综合治理、“e治理”与网格化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e治理”实现精准化“易治理”,有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破数据围墙

    实现汇聚共享
 
    据介绍,福建“e治理”的优势在于网格化,难点在于建立数据汇聚共享、网络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核心在于如何让“e治理”成果更好便民利企、造福百姓。
 
    为打破数据围墙,推动省级层面数据汇聚共享,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窗口整合建设的实施意见》《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技术方案》《社区服务窗口整合技术方案》,明确省市二级平台、省市县乡村五级穿透使用、网络互联互通的“e治理”信息共享系统总体架构,要求各地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覆盖全局、数据完备、质量可靠、应用方便、管理规范的“e治理”数据云平台。
 
    按照“汇聚是必须、不汇聚是例外”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原则,福建省确定11个省直部门为数据汇聚试点部门,确定平潭综合实验区为首批试点地区,分层次有序推进各层级、各行业、各领域数据汇聚共享。目前,省级平台已汇聚综治、卫计、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社、环保、住建、食品药品监管、消防、残联等首批11个省直部门数据1.45亿条,为全省“e治理”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平潭综合实验区累计汇聚数据1983万条,可开展各类政务服务437多项,基本实现“应汇尽汇”。
 
    此外,福建省64个已建网格化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县(市、区),正对照全省统一技术标准衔接改造、对接联通,并预留扩展应用接口,保证平台的开放性;其他未建网格化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县(市、区),正依托省市二级平台开展应用。今年年底前,福建将完成所有县(市、区)已建网格平台整合接入,实现网格化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全省覆盖。
 
    突出实战应用

    培育特色品牌
 
    针对社会治安、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风险点,福建研究确定10个“e治理”重点领域和50个“e治理”重点项目清单,鼓励各地立足实战、服务实战,广泛开展“互联网+社会综合治理”探索应用。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并在社会治安、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基础应用领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已在福建98%的城市社区和76%的农村全面推开,全省共划分网格10.76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2.33万名、网格协管员42.28万名,信息化应用在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民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和社会效果。平潭综合实验区和厦门集美区、莆田涵江区、三明建宁县、龙岩新罗区北门社区等网格化探索,走在全省前列。
 
    在风险防控领域,今年年初以来,福建启动“六个专项治理”,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寄递物流安全管理等突出问题、民生问题“亮剑”,全省不少地方探索建立了电信网络反诈骗平台、法院执行指挥系统和“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平台等一大批实战应用平台,在社会稳定风险防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月~9月,福建各类主要案事件发案呈现较大幅度下降,打击整治效能明显上升。
 
    在公共安全领域,厦门市美亚柏科与福建省公安厅研发建立了跨警种、跨专业、跨地域“警务云”,汇聚500多类、200多亿条数据信息;福建省法院建立了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省信访局建立了网上信息平台,省效能办建立了12345政务服务平台,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了“五彩麒麟APP”、VR技术产品……各地各部门依托本土化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力量,开展实战化探索应用,逐步建立多层次、成体系、亮点多、成效好的福建“e治理”特色品牌培育格局。
 
    立足服务群众

    激发内生活力
 
    广泛的社会参与是“e治理”的生命力所在。福建以社会化为方向,不断激发“e治理”的内生活力。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引入资质好、信誉度高、覆盖面广的“海都公众”“福龄金太阳”等品牌连锁企业,授信进入网格化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把便民服务、居家养老等民生事项拓展延伸到网格、居民家中,个性化精准推送,形成“互联网+民生服务”生态圈。
 
    “e治理”与“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机结合,还倒逼简政放权改革和政务服务效率提升,催生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优质服务举措。
 
    ——以身份号码为唯一标示实现“一号”申请,厦门市集美区以网格化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支撑各部门办事应用,相关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实现以“一号”为标识,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探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流转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福州市、莆田市、三明市逐步关闭各类部门独立的受理窗口,由一个综合服务窗口进行收件、受理、咨询等,有效解决了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
 
    ——有序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网通办”,福州、厦门依托12345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已有服务热线,开发手机APP、统一客服号、市民主页平台,探索开展办事材料网上提交、信息网上验证、办结结果网上送达,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办成事。
 
    据悉,福建已实现省级政务服务向乡镇下沉659项、向社区下沉168项、手机APP部署38项,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到2017年年底前,福建将建成面向公众、开放共享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让群众充分感受“e治理”服务的便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