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而言,就储蓄对于经济的影响来说,并不是储蓄越多越好。综括上述七种储蓄方式,笔者认为,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分析,就短期而言,只有在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居民在即定期限间所获取的收入大于其即期支出需要时所形成的储蓄,才是合理的储蓄;从长期来看,鉴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终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因此,与居民储蓄所对应的投资,其投资方向应该侧重于满足居民的物质、精祌生活需要,并最终使居民能够将这部分储蓄用于购买满足其自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需要的相关产品,从而实现由储蓄的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储蓄增长,才是正常的储蓄增长,也才能使储蓄与投资之间保持相互协调。
通过对中国居民储蓄形成原因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储蓄在某种程度上是居民财富的代表,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并不是储蓄越多越好。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只有那些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能够为居民实现消费升级提供资金准备的储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蓄,才能作为居民在某一静态时间点所拥有财富的真正代表。从中国居民储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中国居民储蓄数量庞大,但是很多居民的储蓄不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而是体制性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外部投机资金入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上而言,由非生产力因素形成的居民储蓄,并不能作为居民真正财富的代表。当前为了合理改善居民储蓄结构,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刺激消费,使中国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货币政策制定上,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不断超过支出需求的发展趋势,在新的消费升级产品没有到来之前,居民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储蓄规模将不断增加。为了保证居民储蓄水平不受通货膨胀影响而出现贬值,就要求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使货币发行服从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不是将货币发行作为一个政策工具,通过增加货币发行规模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并由此提高物价总体水平,使居民储蓄发生贬值。
2.考虑居民消费水平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实际需要,在产业政策安排上,要以服务于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为主,使之与居民储蓄的价值形态相对应,通过在下一期或未来生产期间直接或间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项目的生产安排,使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得以顺利现实,进而实现居民由价值形态的储蓄向使用价值形态的消费升级产品的顺利转换。
3.在现代工业经济条件下,鉴于资源货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有效地应对由于资源货币化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必需在财政政策上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财政再分配的手段,实现资源货币化价值在全体国民之间的均等分配。当前,可以考虑通过调高资源税税率的方式,将资源开采所获的超额收益收归国有,然后再通过财政再分配的方式,将这部分财政收入在全体国民之间进行相对平均的分配。与此同时,应该着力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实现可再生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的相对均衡。
4.通过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居民对于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提高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如前所述,中国居民目前出现的高储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前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形成的居民支出不确定预期有关。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预期,使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当前在厘清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收支结构的转变,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行政性支出开支,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政府公共支出职能的社会保障支出数额;二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遗产税、房产税以及赠与税的方式,为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
5.突破对于外部资本盲目崇拜的误区,使外部资金流入建立在有相应的外部生产要素、投资品和消费品做支撑的基础之上。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外部资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要素、投资品和消费品做支撑,那么,对于外部资本进入国而言,大量外部资本的进入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前,一些外部投机资金在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后,已经获得了汇兑收益和资本收益双重利益,其实质上是对中国GDP的一种再分配。就此而言,当前针对外部投机性资金大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强投机性资金入境监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金,最终实现对于外部资金使用的正收益。
6.通过提高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的方式,实现经常性贸易收支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贸易顺差而形成的人民币存款增加的数额。理论上而言,国际贸易应该是“有卖有买”的互换行为,在发展国际贸易中,如果出现大量贸易顺差或逆差现象,都是不正常的。目前中国居民存款中有一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就这部分存款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转换的路径而言,其对应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应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商品的方式来予以满足。如果这部分存款转向国内购买商品,那么,其必然会对国内经济运行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前期存在的巨额贸易顺差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缓解中国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全体国民最终受益于经济增长,就必须通过提高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的方式,实现经常性贸易收支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贸易顺差过大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保持国内物价的基本平稳,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