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第一尊陶行知铜像


 中原大地第一尊陶行知铜像

    文 图:翟智高 

 

    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一位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人,这个人就是陶行知。2016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

     今天,在洛阳幼儿师范学院办公楼前的广场上,一尊陶行知铜像在中原大地耸立起,这是中原大地第一尊陶行知的人生丰碑。

 

 


 

 


 

   陶行知最为人熟悉的格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对教育有精辟的论述: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认为:逃避现实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他特别强调: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中原第一尊陶行知铜像在洛阳幼儿师范学院安装完成
   10月29日,由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精心铸造的陶行知铜立像,在洛阳幼儿师范学院顺利安装完成。
    这尊陶行知铜像,通高6.3米,身穿中国传统长布衫,脚蹬布靴,手握“生活教育杂志”,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目光炯炯有神,为教育事业不辞辛苦而迈步奔走。是目前国内最高、最大的陶行知铜像立像。基座正前方镶嵌铜板铭牌,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为陶行知的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度赞扬陶行知先生全心投入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发奋图强、艰苦创业,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和《生活教育》杂志,创新教育新理论,倡导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启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壮举。宋庆龄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


 
    陶行知铜像在设计、雕塑、制模、铸造、修饰等工艺过程中,大胆创新采用最新人物大像雕塑铸造技术,本着遵照当时历史背景,用仅有不清晰的几幅陶行知当时照片作参照,精心雕凿,精心修饰,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美。

   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多方专家、学者、艺术家、雕塑家、美术家们的无私指导与帮助。

   2016年 8月中旬,制作陶行知铜像的钢构车间气温达40度以上,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的工艺师和匠工师傅们,冒着酷暑高温闷热,日夜精心施工,付出数不清的汗水和心血,终使这尊目前中国最高大,形象栩栩如生的青年陶行知铜像制作完成。


 



 

   在铜像制作过程中,专家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原设计方案是手握一本书,根据专家建议改成了陶行知手握1934年创办的《生活教育》(注,此《生活教育》期刊,今天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期刊)。


   塑像雕塑完成后,陶行知手握刊物上面的字,原来只露出了“生活教”三个字,洛阳幼师张家森校长建议把“生活教育”四个字全部露出来,不要叫人再去“”那是个什么字。张校长还对陶行知塑像前后手的雕凿提出按真人的手来参照修改。雕塑组请一位与陶行知身高接近者当模特,模拟设计的陶行知塑像右手握《生活教育》杂志,左手背往身后的神态,拍摄分解照片,按比例放大,结果效果非常好。



    专家建议对原泥塑大样陶行知所穿的布鞋,按当时的步鞋样式修改。设计雕塑专家组与工匠们对专家的意见极为重视,比照陶行知身穿长布衫、脚穿黑布靴的照片,并参考陶行知同时期的李公朴、闻一多脚穿布靴的资料照片进行修改,使陶行知的形象与那个时代更为接近。

    晓庄时期的青年陶行知资料照片,额头饱满,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脱去西装,解掉领带,身穿长布衫,手拿鹅毛扇,脚蹬黑布靴,高贵儒雅,潇洒帅气。


  

参考资料:1945年10月11日,重庆九龙坡机场,陶行知(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