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心灵的种子


 寂寞是心灵的种子

 

    当下,寂寞是-种奢侈;寂寞更是-种时尚!因为,寂寞需要时间,也需要心情。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寂寞似乎少有容身之地了,不是吗?现代人像是被狠抽了一鞭子的陀螺,身不由己地为名利、身家而不停地旋转起来。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时间就是金钱,哪会有闲功夫、好心情去寂寞!

 

  然而,缺少寂寞,正说明了现代社会是病态的。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区别不是仅仅以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乃至容貌等等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来划定界限,往往更在于人的心智、个性、品德、良知这些内在的、深层次上的差别。寂寞,正是深刻认识自我、凸现个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先哲们经常向自己,也向世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应该向何处去?”也许,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愚蠢、多么无趣的问题,其实不然。人从诞生直至在坎坷中成长,既承恩于父母,又得益于社会,无论是从回报还是从对生命的尊重的角度来看,都不应该回避这个严肃的问题。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尘世的种种欲望所诱惑,权、利、名、色……没有哪一样不像沙尘一般迷住了我们原本清澄的双眼。于是,我们将内省、将寂寞毫不犹豫地抛在一边,而一味被感官上的欲望牵引着,不知向何处迈进。

 

  有时候,遇到所谓的挫折(具体来说,就是仕途不顺、声誉受损、所求不得、所爱不允等等)时,我们也会落寞、孤独甚至痛苦,不少人还会说:我很寂寞呀,简直是寂寞难耐!其实,我告诉你,那并非寂寞,那只是一种沮丧做感觉,甚至可能是一种空虚和无聊。当我们感觉到沮丧时,其实,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我,而是依旧在利益、关系、心理感受的层面上打转转。延伸一步讲,就是缺少饱满的个性底蕴,缺少足够的甘于寂寞的勇气和耐心。

 

  真正的寂寞不是空虚,更不是无聊,而是一种个性意识张扬的前奏,一种敏锐的自我感。甘于寂寞的人,其所作所为一直会处于良知的烛光照耀之中,他对自我时刻保持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他深知自己的价值,也深知自己应该向社会回报什么样的价值,同时,他还深知自己所追求的价值不一定为世人所接受,甚至不一定能招致世俗的认真对待。但是,他却矢志不渝,一往无前。所以,在世俗的繁华的引诱和包围中,在个体生命的尖细痛楚的意识中,寂寞扎下了深深的根。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写过一首题为《寂寞》的小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落进犁开的黑土/在视线不到的地方/既痛苦又欢乐/----绽开自己”。这句诗以非常形象的语言为寂寞下了定义:寂寞是人们心灵中的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被世俗的喧哗和骚动所忽视、所苛求之下,艰难而又坚强地、痛苦而又愉悦地孕育着、奔腾着、宣泄着生命的绚丽多姿。

 

  是的,寂寞如酒。在长时间的封存和孤独中,不但没有消褪它原有的火一般的烈性,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幽幽的抑或是浓郁的芳香。

 

  我劝朋友们少一份对浮华的沉醉,多饮几杯寂寞之酒。因为,再普通的人,最起码也应该具有个性意识;再伟大的人,也不该将“自我”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