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家住在魏家山顶顶上,吃水要到沟底底去挑,非常艰难,去年村两委把6组整体移到公路边上公路边魏家山新村,自来水接到家里,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洋县龙亭镇三合村魏家山组魏世庆老人对于村里弄得移民搬迁万分感激。
洋县龙亭镇三合村,位于纸圣蔡伦封地,面临汉江,背靠魏家山,108国道穿村而过,全村6个村民小组,党员55人,总人口1694人,是龙亭镇的西大门。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英明领导下,新一届村两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力拼博、勇争一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尽心尽职,履诺践诺,一心为民办实事好事,真抓实干发展经济,大刀阔斧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政通人和,使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讲政治主动干。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庆年富力强,讲政治、讲原则,敢作为。2007以前,该村还是一穷二白面貌,村民出入泥巴路,照明电压不稳,吃水主要靠挑。2008年起,刘善庆连续担任两届村主任。他发动群众,拓宽村中道路,争取县上通村公路资金90多万元,打通村水泥路5公里。2010年争取国家人畜饮水工程,大干一冬天,使全村5个村民小组吃上了甘甜自来水。2011年争取国家农电网改造项目,对全村6个村民小组老旧电网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让群众用上了平价电。以前,村两委没有房子,在村小学里凑合。2012年,村里争取130万元,修建村两委7间两层办公大楼,建设村文化大院,又投资14万元沿村中间108国道安装21盏平安路灯。配套美丽乡村建设,推倒土房建楼房,栽树种花,使一个民风淳朴,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展现在朱鹮故乡,蔡伦封地。
讲奉献善攻坚。三合村6组,也叫魏家山。世代居住在村北的山顶上,群众吃水要下到沟底底的水井里挑,非常艰难,吃水问题严重制约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群众疾苦,2013年开始,村两委决定对魏家山整体移民,建设移民新村,但当时村组没有一分钱。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村支书刘善庆和村主任魏浩以及6组组长,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开动脑筋,在魏家山上抬田修地120亩,积极流转部分土地,建设洋县朱鹮有机示范园,用土地流转的有限资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村集体为38户搬迁户下好基础。2015年,魏建山38户群众喜迁移民新村,彻底告别了大山,解决了吃水难题。三合村两委有60户贫困户,村两委分类造册,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展扶贫帮扶。村支书刘善庆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村两委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合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攻坚新农村建设,啃下这魏家山移民搬迁这块硬骨头,让龙亭镇西大门环境焕然一新,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有作为、敢担当、善谋事、能成事的作风。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三合村干部在困难面前,讲政治主动干、讲团结人心齐,以昂扬的斗志、只争朝夕的精神、无私无畏的勇气,敢作敢为、勇挑重担,使移民搬迁得以顺利推进。勇敢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气魄,也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我们为这样的“领头雁”点赞!(记者 王关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