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拥抱森林 绿色美化生活
陈柳钦
在人类迈入“城市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被人口拥挤、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所困扰。特别是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土地大片硬化挤压着城市生态空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城市热岛效应也日益突出,出现城市缺水与内涝并存、缺水城市雨天“看海”的尴尬局面。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生活工作方式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愈来愈突出,城市已成为生命支持系统最差的地方。发展什么样的城市,构建怎样的城市生活,如何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们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城市领导者和城市管理者共同思考的命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支持森林城市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绿色彰显城市的灵性、展现城市的生机、焕发城市的活力。因此,我们要将建设森林城市作为各地增加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森林城市,是一个环保概念,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一定标准的城市。城市化对原有绿色空间特别是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不断的挤压和切割,造成自然空间的破碎化,限制了动植物迁徙和基因交流,威胁生物多样性。建设森林城市,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城市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除尘、杀菌、净化水源、降低噪音、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以及对有毒物质的指示监测等多种生态功能,也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提供最好的场所,它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千百万年以前,森林古猿从森林走出,发展成了如今的人类。森林作为人类的发祥地,为人类的栖息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人类来自森林,人类离不开森林。森林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重要的气候和生态调节系统,是“地球之肺”,它为稳定全球气候、改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等发挥了关键作用。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森林和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森林和绿色多了,我们的城市才会生机盎然,我们的生态才会更加优美,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森林将激活城市焕发青春,绿色将成为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
建设森林城市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同时,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紧密相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每座城市都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编制专项规划,开展地方立法,严格生态考核,让每一米海岸线、每一块土地、每一棵树木、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全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同等高度的位置,成为现代城市建设重要一环。因此,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是城市底色和发展主色!没有绿色的生态文明环境,一切发展都是零。我们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生态建设,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底色和发展主色,以生态链承载和提升产业链,大手笔勾勒出生机蓬勃的森林城市之美。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让绿色美化生活!我们既要下大力气实施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构建起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也要积极推进百姓“身边增绿”,使城乡居民身边的森林多起来好起来,将城市的喧嚣跟森林的沉醉相结合,使森林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林在城市中,城在森林里!我们要坚持土地利用“护山保水”,道路规划“迎山接水”,景观设计“借山用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旅游开发“上山下水”,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建设森林城市是一项和谐的、让“绿色”恒久远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我们不仅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更要提升生态质量,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生态性、包容性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孕育生命,生态就是生机。绿色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森林、呵护绿色、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创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绿的美好家园,让鸟儿重新歌唱,让大树重新呼吸,让溪水重新弹奏,让森林姑娘重获新生……无边的绿海,涤荡着心灵的回声。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