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神像儀式,敬酒水有功德,燒香拜神民俗


 

  敬禮神像儀式,敬酒水有功德,燒香拜神民俗

 

  

 

  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於供養的范疇。因道教敬神儀禮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我們先從神像塑造談起。

 

  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苧脫空、石雕等多種。在雕塑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

 

  (1)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

 

  (2)在神像雕塑()過程巾,還必須有“裝臟”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注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後開一方穴達到胸前,然後擇吉日良辰“裝臟”。“裝臟”的內容通常有:經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徵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歷書、五谷,象徵神明能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沉香、朱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神像開光神像塑好後,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事先準備好朱砂、白芨、金雞(即雄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誦念圣誥,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畫巾為神像揩面,然後用新毛筆蘸朱砂、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還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與此同時,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舉行“開光點眼下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因此,其儀禮時分隆重。道教有—套專行開光科儀。

 

  神殿裝飾神殿,亦稱神堂或殿堂。為了增加神的威嚴與肅穆眺氣氛,令人進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頓生虔誠敬仰之心,還要在神殿內布置多種裝飾。主要有華蓋、幔帳、幡、幢、吊燈等。華蓋,原為天子寶座上所用以蓋覆頭頂的傘蓋裝飾,《古今注》:“華蓋黃帝所作也”。後世道教沿用,懸掛在神像頭頂上瑞,象徵神的尊貴與威嚴。幔帳,懸掛於神像前,上面繡有白云、仙鶴等圖案。幡,懸掛神象前之幔帳兩側。《太清玉冊》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還要掛等,象徵神光普照。

 

  獻神供品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當時時予以供養。供,享獻也;養,以飲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之供品。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上,增設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幾等。每五盤(或碗、或碟)供品為一堂。現今道觀所獻供品一般有茶(茶葉或茶水)(水果或乾果)、飯食(米飯或米制品)面食(饅頭或面制品)、菜(青菜或乾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其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一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致禮,然後輕放供桌上。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

 

  敬香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所謂“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來。”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

 

  選三柱()香,不要斷香。

 

  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一個神殿里供養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後兩者各上一柱香,儀式相同。)

 

  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正所謂燒香拜神也。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圣誕或供齋設醮時,有主持(方丈、監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一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別先後三次投爐,上下植獻(先中、次左、後右)或東西臥獻均可。拈香時要默念《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寸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

 

  我們對諸神佛所作的供養,可以有很多種,例如酒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燈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來源之清凈及供養時的心清凈。“供養之清凈”是說不要在供養時生慳吝心或在供上貴重供品後又後悔。“供養來源清凈”是指不可以是經由殺生、邪淫、妄語等不善業而換取的供品供養,僧眾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來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須辛苦得取的東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沒有甚麼貴重的價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供水時供者必定不會生慳吝後悔的心,也不須以各種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種。本地,請重新上傳

 

  酒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緣起亦十分吉祥:

 

  清涼——表義戒德清凈;

 

  味甘——表義得享百味食;

 

  性輕——表義身心壯健;

 

  質軟——表義意念柔順;

 

  清澈——表義意念清明;

 

  無臭——表義障礙消除;

 

  益喉——表義成就妙語;

 

  養胃——表義健康無病。

 

  供酒水之時,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許水才放壇上排列,然後才倒添至近滿,這樣做是因為供空杯之緣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壇上。添水時不要滿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緣一顆米之粗度為宜。杯與杯之間之距離勿過窄或過闊,亦以一顆米粗度之距為宜。在放下杯時,要恭敬輕輕放下,勿粗魯地擲投。在添水時,要以雙手持壼,似是對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們一般會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以上細節是為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不是為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為這些小節是多余的執著,對凡夫來說,小節正是很重要的成就關鍵。

 

  燒香:在香港臺灣地區常稱為拜拜。是最一般的敬神方式。點起香燭,向神拜上幾拜,更加虔誠的,則跪下叩頭幾響。同時心中默默祝禱。

 

  燒香是從古代的祭禮中繼承下來的。古代中國人在祭祀上帝和祖先時,往往要將祭品或者單單是某些植物放火焚燒,使之產生濃煙,認為即可以其香煙通達神明。這一類做法,後來逐步演變,并且民間化後,便是向神燒香以示敬重。不過,後世的香,已經作了改進,出現了比較精致專作為敬神之用的香,其中包括某幾種從印度、伊朗等地傳入的香。現在比較常見的有線香、盤香等。

 

  香在道教儀式中也普遍使用。目前知道道士用香的記載,是《三國志吳書》中提到道士于吉在江東教人燒香讀道書。南北朝時的道館中例要設香爐,可見用香極為普遍。但道教的用香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如上香時的程式有明確規定,而且,對於香的宗教功能也有自己的解釋。一般民間的燒香就沒有那麼嚴格的規范,只以表示虔誠為主。民間的燒香,往往是同時奉上某些供品,稱為上供。供品有素果乃至於豬頭、全雞之類。其實,用豬頭等做供品,在道教中是不允許的,只是民間沿用既久,便也就聽其自然了。

 

  民間的燒香,有許多習俗,其中一個是所謂燒頭香。頭香就是第一爐香,尤其是新年的第一爐香。老百姓認為頭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所以常常爭燒第一爐香。燒頭香的時間雖說在淩晨,但信徒在午夜以前就已等待。如果是新年(農歷正月初一)燒頭香,一般除夕午夜之前香客已早早等候。除了燒頭香,某些地方的民眾還有燒十廟香的習俗。就是在初一早晨,提著香籃,連續燒滿周圍十座廟。其用意與燒頭香差不多。

 

  民間燒香習俗中另一個比較特殊的做法,是燒拜香。所謂燒拜香,是指向著某一宮觀神廟一步或幾步一拜的方式。比如湖南衡陽一帶有上南岳燒拜香的習俗,一般是其人攜一張小凳子,上設香案,幾步一拜,漸次上山。燒拜香費時費力自然也費財,所以并不經常進行,常是遇到重大的疑難,如父母生了重病之類,才會進行。

 

  還愿:也稱為「應典」、「應點」、「踐諾」,意思是求神保佑,往往許下各種諾言,稱為許愿。所許的常為當時人所公認的善行,或認為可以討神歡心的事,如「重塑金身」、「重禮祭祀」、「唱戲」、「吃素」、「放生」、「送經」等。日後所求之事得到滿足,便意味著神已施以佑護,遂焚香再告神,并實踐原許下的諾言,以為答謝,稱為酬神,民間更多則稱還愿。比較常見的還愿形式是進廟燒香,并上果品、素供等。由於民間對佛道二教的某些宗教規定乃至於禁忌不甚了然,有時也會以雞、豬蹄、豬頭等為供品。比如舊時上海市道教宮觀之一的保安司徒廟(俗稱紅廟)中供有觀音,當時士女有以豬蹄還愿的,雖然不合宗教儀范,但由於系民間的行為。一般也不以為怪。只是道門中正宗的做法,仍以香燭素供為要。比較隆重的還愿活動,也常采取報賽的方式。

 

  现任白龙王许少锋是道教崇拜唯一白龙王公菩萨托世。许大师16岁开天眼,36岁担任南洋天地宫住持,他是白龙王公降世人间的肉体凡身,灵验的菩萨可以过僮到其身体,即我们所谓的菩萨附身去帮助善信。


  从2010年到2012年间,白龙王公经常在许大师坐殿时显现金身,并托梦告之,他本是中华最早期道教的五位天神之一,即五帝龙王中的西方白帝白龙王,而非民间老百姓误认为的泰国佛,白龙王公前去泰国传道济世,现泰国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他希望继续托世许大师,建立白龙王主道场帮助善信,让更多炎黄子孙受益。


  许少锋,祖籍福建,出身晋江名中医世家,13岁时被定为其家族祖传中医的第七代唯一传承人。许大师还是位杰出的周易风水专家,是首位将中医、道教、风水相结合的真正风水大师。精通周易、命理、风水、玄学五术、中医、心理学、法师、道教、佛教、以及人体修复学等,继承了道法、周易两大风水流派的真传,吸取形势派和理气派下的17个风水门派之长处,集宗教、传统中医、现代医学、命理预测、天文气象、地理、水文地质、宇宙星体、环境景观、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资讯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系统风水真理。四十多年的堪舆经验,对风水有深入独到的见解。


  有关白龙王的灵验故事早已名闻遐迩,妇孺皆知。15年前,香港娱乐圈不少大哥大姐级明星因为得白龙王公指点达至趋吉避凶之效。香港台湾很多电影制作人都以白龙王为事业上或私人上顾问。娱乐圈之中,不少艺人都对白龙王赞不绝口,赞他既可预知未来,又可消灾解厄,带来好运。故新、马、港、台、不少善信都纷纷组团专程拜访,希望白龙王为他们运程预测,指点迷津、消灾解难。


 

 白龙王许大师菲律宾马尼拉有一座当地华人远近闻名的寺庙,叫[南洋天地宫]。在菲律宾计顺市曼那威街Banawe八百六十一号,广东海鲜酒楼对面,Figaro咖啡厅旁边,面点煌的楼上三楼,叫[南洋天地宫]。白龙王庙在中国的位置是福建厦门会展中心南路7号106,叫厦门堪舆易玄文化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