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和2014年一样,还是64.2%。虽然比一些专家期望中的70%还有距离,但在投资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趋势下,已经很不容易。我们更关心的是,在经济L型成为基本认知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回望2015,民间投资划出了一道向下的曲线,这反映了投资整体不振的现实,并没有可惊讶之处。从细节来看,却又有值得细究的地方。拉长时间序列,我们发现,过去两年民间投资划出的增速轨迹,和全部投资增速曲线,几乎一直保持了平行状态,常规而言,民间投资增速要高出全部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比国有投资增速更快——2014年民间投资增速比国有投资增速高出6.8%。但2015年,情况起了变化。民间投资和全部投资增长,这两条曲线大部分时间扭结在一起,也就是说,民间投资增速大致与全部投资增速持平。全年来看,国有投资增速更是超过了民间投资。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稳增长的关键是稳投资,我们一直期望,民间投资能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过去两年中,各地政府全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中国各地推出PPP项目达到6650个,计划总投资为8.7万亿元。财政部先后两批公布示范项目,涉及市政、水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科技等众多领域。为了保证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引导预期,有关部门不断加快相关立法进程,一系列配套法规陆续发布,如此力度之下,为何民间投资仍然增长乏力?
我们觉得,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信号,恐怕也未必。所谓“魔鬼在细节中”,读懂这个信号,对于宏观数据还需要做更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整理。或者说,我们还要问问,哪些领域的投资增长在放缓,甚至在缩减,民间投资看重的又是哪些领域。
就此而言,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民间投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中国经济处在去产能的关键时期,因而从传统产业论,可选择的投资领域的确不多。统计数据显示,在有色金属挖掘、冶炼和相关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是大幅度缩减的,这和钢铁、煤炭和有色等产业去产能压力比较大,应该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领域过往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对于投资的拉动作用也更大的领域。当相关行业出现-20%的投资增长时,整体投资数据自然不会好看。
把视野拉开一些,应该看到,民间投资不乏相对的“洼地”。比如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从整体来看,上述领域2015年的投资增速是11.3%,对比之下,可提升的空间应该更多。就拿体育产业来说,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0亿。据测算,若要实现国务院“46号文”提出的2025年5万亿的目标,体育产业产值每年的增速将达到近30%。这意味着多大的投资机会?中国电影也是如此。一个数据对比可见:2014年中国电影投资增长率是36%,而2015年仅前三季度就达50%。
对于PPP项目,或许也不用悲观。目前来看,一些民企即有极大兴趣,也有不少顾虑,主要体现在商业利益和权益保障方面。这大概也是前期PPP项目落地进度比较慢的原因。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相关领域的民间投资增长并不慢,只是碍于基数比较低,对投资大局的贡献不如预期那么高。比如说,2015年,对卫生和社会工作的民间投资,增长了53.3%,但绝对量不过2165亿元,相对于35.4万亿的民间投资而言,微小如水滴。不过这或许也正是可以乐观的地方,2015年,民间投资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分别达到了37.7%和29.2%。这要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出20%左右。
我们以为,去产能、去杠杆,对于民间投资来说也是一个“战场”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无效投资很可能会最终沉淀,新的机会也会在各种碰撞和不适应中浮出水面。短期来看,投资增速仍可能在低位徘徊,民间投资的增长曲线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偏转。不过这可能正是一个蓄势的过程,如果从已经初见端倪的变化来看,民间投资给出的信号是积极的。如果进一步打破垄断,给民间投资以更大的腾挪空间,让企业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假以时日,这种高速增长必然改变民间投资自身的结构,进而为中国经济引擎以旧换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