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与两个黄彼的风水情缘


 

杨筠松与两个黄彼的风水情缘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2月18日在风水名城赣州举办寒假杨公风水学习班,联系电话13766307454

    我在湖北武汉为某公司勘察风水时,福主送我到黄彼考察古村落大余湾和罗家岗。我从拥挤不堪,雾霾笼罩的武昌来到山青水秀的黄彼,心旷神怡。

   

    黄彼的山,黄彼的水,给我似曾相识之感。我们赣南有一亇地方叫宁都,素有文乡诗国雅称,宁都境内也有一亇叫黄彼的地方,其山形地貌与湖北的黄彼,有相似之处,山水秀丽。

    如果说神州大地相同地名的地方太多了,不值赘述。但赣南的黄彼与武昌的黄彼,却与赣南名士廖鉴有关,并由他引出风水祖师杨筠松与两个黄彼的情缘。

   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当年44岁的杨筠松与同属司天监部门担任都监的廖三傅,正值黄巢农民起义军势力扩大,满朝文武早就人人自危,有些胆小的都已辞官回乡避难不敢继续留在长安城里。

   唐僖宗乾符六年已亥(879)六月,黄巢农民起义军宣告要进军长安,故震惊朝野,满朝百官顿时纷纷各自逃命。

   当年46岁的杨筠松,见此情况心知如再继续留于长安城唯恐性命不保,因此便利用职务之便潜入其管辖的皇宫禁库内,将郭璞及丘延翰等一些先贤所呈献藏于禁库中的数本阴阳数术书籍,暗藏于怀中便与担任都监的廖三传相携逃出长安城,往南逃命而去。一路上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来到武昌,受到廖三传父亲武昌剌史廖鉴的热情接待,逗留期间,杨筠松在廖鉴的安排下,一起来到离武昌不远的黄彼,寄情于山水间,但大家内心都不平静,见唐朝大厦己呈倒塌之势,悲观失望。因此三人商量结果廖鉴便也弃官同杨筠松往南继续逃命。

   
  

    一方面是南方目前尚无义军造反,社会动乱情况,另外江西的宁都是廖鉴先祖生活过得地方。如能南逃暂住于江西宁都,至少短时间或可避过黄巢之祸。况且目前朝政腐败,不如趁此机会远离长安,回到宁都隐居,静观时局发展。 

   商量既定的廖鉴与廖三传父子及杨筠松三人,便启程一路兼程前往江西赶路。一路上虽时有盗贼出没,但也都能预先了解情况而免于遭难,在历经一段时日的颠簸路程之后,最后也平安抵达了江西宁都。半辈子都生活于北方,初至南方的杨筠松,一路走走停停间虽然虽然心中难免担心安危,并且人生地不熟的,前程未卜,不免心生不安,但赣南的山水秀丽,尤其赣南乡民的淳朴和好客,安抚了杨筠松惶恐不安的心。

   

   《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于中药口。”《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又载:“筠松名益,赣州人”。由此表明,杨筠松生命历程以及最后的归宿都在赣州。杨公在堪舆学贡献在于开创中国形势派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龙水相配等,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等著作传世。

   杨筠松到虔化后住城西鹅鸭塘(今宁都县城梅江镇西厢村)。不久,杨筠松以风水视角看到城西北八十里处有块风水宝地,建议廖銮前去开基创业。廖銮果依其言,遂带家眷及杨筠松前往开发居住。杨筠松客居黄陂多年,视黄陂为第二故乡。他以其精湛的风水术造福于民,被民间誉为“救贫仙人”。黄陂至今保存完好的“中宪第”(花门楼),相传就是当年由杨筠松、廖三传师徒共同勘测的。黄陂中坝、下坝、山堂、杨依等村的许多祠堂、庙宇也是当年由杨筠松选址定穴。

  

   廖三传之子廖金精也因此结识杨筠松,并跟随杨筠松学习和传承中国形势派风水术。 

   我在武昌黄彼考察古村落风水时,发现不少地方的山水形势与宁都黄彼极其相似,也观察到不少民宅坐度分金与杨公古法风水的龙水相配法相符合。

    由此,我认为,武昌的黄彼与宁都的黄彼山水间,都留下过杨公与廖鉴父子们足迹。武昌的黄彼是杨筠松生命转折的重要驿站,而赣南宁都的黄彼是杨筠松创立中国形势派风水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