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Freeman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就在学术界和管理界引起了广泛的思考,不过这一理论还并不完善,关于谁是“利益相关者”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义。Mitchell等人关于利益相关者的一篇经典文献,首先回顾了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讨论,指出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比较宽泛的定义,代表性定义是Freeman提出的“任何能够影响组织行为或者被组织行为所影响的行为者都是利益相关者”,但这种定义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将非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第二种是比较狭窄的定义方式,Clarkson等人考虑到现实的资源和时间有限,管理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要求,一般来说,比较狭窄的定义认为那些能够直接影响组织核心利益的行为者才算是利益相关者。
在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进行探求时,Mitchell等人首先从宽泛定义出发以确保没有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被忽略。其次,通过大量的实例以及对学界研究利益相关者的文献综述中,发现了这些利益相关者中存在着三大共同的属性,分别是:权力、合法性以及紧迫性。“权力”在文中被定义为社会行动者A与B之间的关系,其中A基于强制力、利益或社会规范可以让B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合法性”被定义为社会行动者的行为被普遍承认为应当的、合适的或者是符合社会系统的价值信念。“紧迫性”则被定义为利益相关者声称其利益应得到立即关注的程度。
基于利益相关者三大属性的划分,Mitchell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将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分成几种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1.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2.隐匿的利益相关者(拥有权力的管理层);3.闲散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权利,不能影响公司的决策);4.高要求的利益相关者(既没有权利又不具有合法性);5.统治性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权利,但具有合法性并且能够影响到公司的决策);6.依赖性的利益相关者(提出要求,具有合法性但没有权利,不能影响到公司的决策);7.危险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合法,有要求,通过暴力来反抗公司的决策);8.有决定权的利益相关者(主导公司的决策,公司受他们需求的影响)。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社会影响形成的。
作者还探讨了管理层以及环境两个重要因素在该模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展开要说明的第三个问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依赖关系的根源是什?管理人员在利益相关者模型中支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是也受到来自他们的冲击。利益相关者阶级受到管理层的制约,但也能左右管理层的意见。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圆环嵌套模型把二者的关系呈现出来。最后,环境的影响在二者中都有了重叠,作者由此认为环境是利益相关者与管理层真正所依赖的根源,也是他们相互影响的媒介。由于环境的不同,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同,从统治变成被统治、从制约变成被制约。
总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利益相关者所必需具备的权力、合法性以及紧迫性的三种属性。管理人员必须清楚那些在特殊环境下拥有权力、合法性以及紧迫性的利益相关者对他们的影响,从而决定将那些利益相关者止于优先地位。
参考文献
Mitchell, R. K.,Agle, B. R., & Wood, D. J. (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 85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