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金融服务回归本源


Q:跨界创新平台创始人 白 虹

 

A:易宝支付首席执行官 唐 彬

 

互联网使支付内涵更丰富

 

Q:唐总好!您多年在美国硅谷进行移动互联研究,又回国创建并领导了易宝支付。您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如何进解读“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A:马云曾将“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只要利用互联网思想(如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技术(如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来改造金融,使金融更加高效、透明、普惠,这都应视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标准不应是“谁在做”,而应是“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如传统金融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银行等,也当属互联网金融范畴。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和金融结合最好的代表之一,在极大的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充当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先锋队,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基石。在银行的三大基础服务存贷汇中,汇就是支付结算,存和贷都需要支付结算才能进行。推而广之,没有支付结算任何交易都无法完成。

 

国内将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标志事件是余额宝面市。实质上,互联网金融自2003年开始,标志事件是支付宝、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诞生。第三方支付公司在12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旅程,堪称“互联网金融的先锋队”。正因为支付宝累积了大量的商户、用户、数据和金融资源,依托支付宝的余额宝才会在2013年横空上市、井喷发展。

 

Q:回顾过去十余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在与银行、银联的竞合博弈中成长起来的。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您认为第三方支付有什么样不同的生存状态?

 

A:在过去11年里,第三方支付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银联电子支付(ChinaPay)为代表。作为支付网关把银行相连,实现了“一点接入”;

 

第二阶段以支付宝和易宝支付为代表。到03年左右,电子商务开始快速发展,电子支付的场景变得丰富,单纯的网关式服务已经不再给力。支付必须满足“担保”和“定制”两大需求。

 

所谓“担保”:就在淘宝开始发展时,小商家和个人之间的交易没有信任,需要交易担保。支付宝在支付之外,就提供了这样的担保功能。

 

所谓“定制”:比如说我们购机票,业务看来简单,但背后交易链条很长很复杂。国内20多家航空公司,当时有千余家一级代理人、万余家二级代理人、数以万计的三级代理人,还有倒票黄牛。产业链中还有中航信这样的技术公司、中航鑫港这样的担保公司等。这就需要支付企业为行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比如多家分账、资金归结、供应链融资等。易宝支付围绕行业特色率先推出了行业支付模式。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就是支付,互联网金融,数据彻底结合起来。比如说基于支付做余额宝、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支付、供应链金融,互联网征信等等,甚至使用比特币支付。

 

对于支付的理解,第三方和银行是不一样的。在银行看来,将资金安全地从A转到B就是支付,不错但不够。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支付往上就是交易,交易再往上就是生活,仅把支付定位在最基础层是远远不够的。

 

而在第三方支付企业看来,支付要解决三个痛点问题。第一是信息不对称,买家需了解交易全过程,如进价、成本、销量、渠道等;第二是议价不对等,如何做到店大不欺客;第三是服务大众化。你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做到给你的服务也是量身定制的。

 

除非你是亿万富翁或千万富翁去私人银行,否则你到银行必须排队、拿号、一等很久。好容易叫到你号,对方隔个玻璃窗、拿个扩音器跟你说话,就这个感觉。你就不是中心!

 

如支付宝、易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对支付内涵的定义远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丰富,更接近用户的需求。在中国金融行业中,只有第三方支付是民营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在过去十余年中,第三方支付也是互联网思维或者互联网技术应用最充分的。

 

同样是“支付”两个字,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理解和第三方支付理解大不相同。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多地是从支付的载体交易,交易背后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以及个体对交易深层次的需求来解读支付的价值。在基本的支付安全需求上,以交易服务为目标,以人为中心,加上便捷,个性化、公平、高效、透明等,才构成更加丰富的支付内涵,引领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斗志,不断创新进步。 我想这也正是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如过时的271分润制度),银行卡线下收单管制人为造成的价格双轨制(这时目前线下支付乱象的根源),行业垄断未破,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仍然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核心所在! 

 

Q:历经了11年的发展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现状是”繁荣伴生困境”。当人们认为支付就是成本,最好免费,您认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盈利从何而来?

 

A:在传统的时代,“支付为通道”的商业模式已很成熟,支付赚钱并不难。像维萨、万事达、甚至银联这样的卡组织,每笔交易收一定手续费,交易量越大,盈利越多。

 

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为基础服务而只为增值服务付费。比如说腾讯微信本身不赚钱,但是微信上的增值服务可以赚钱;淘宝本身不赚钱,淘宝页面广告可以赚钱。

 

“支付为入口”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支付作为通道可以赚很少钱甚至不赚钱,但让我们赚钱的是支付的增值服务。只要能让信息更加透明、交易更平等、服务更个性化、让流程更便捷,入口效应产生的增值收益远远大于通道收益。

 

Q:第三方支付产业正处于“双向夹击”状态。一方面,传统机构沿用传统通道模式,凭借海量客群衍生出海量交易,挤压着第三方支付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以BAT为主导的互联网巨头,凭借入口优势、建场景建闭环,吸纳着第三方支付的存量业务。在这种“双向夹击”中,第三方支付产业如何能突围?

 

A:突围就要有方向,方向来自你独特的理解。如果大家理解都一致,方向就都一致。但是如果大家理解不一样,方向就不一样,也就无所谓夹击,或者说越是对你夹击,越是给你巨大的推动力。

 

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金融机构有竞争,但也有合作;在某个点面上有竞争,但大方向是相互合作。为什么?因为第三方支付能看到的东西传统机构没有看到,或是看到做不到。

 

所以在支付通道层面,我可以跟他分润,他拿大头儿;但在通道上面的支付应用层面,那就是以我为主,我拿大头儿了,这就是分层竞合关系。

 

突围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独到的理解;有了独到的理解后,你没有团队和技术能力去将理解化为现实。支付是刚需,支付再往上延伸是交易,交易再往上延伸是生活。只要有人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支付需求,有需求就有支付市场。人的需求无止境,支付内涵就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支付创新,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垄断和监管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创新主力军

 

Q:在您过去11年的观察中,监管当局对第三方支付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A:从03年到10年自由放任,监管机构基本看不懂互联网支付,也没有太多的干涉;11年到14年开放包容,人行开始发牌监管,整体支持第三方支付发展。

 

不过大规模发牌后,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鱼龙混杂,也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不过,从一个被传统金融机构垄断的市场,到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新兴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至少5年甚至10年。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的巨大价值和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方便。就在五六年前,我们买机票还要刷卡或票到付现,百姓每月到银行排队交水电煤费,小企业连基础性支付服务都很难得到......而今天,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中国金融创新的主力军,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14号克强总理去微众银行参观,亲自通过微众银行做了一笔交易,将3万多元贷款发放给物流公司的一个司机。他说“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

 

Q:在互联网金融高歌猛进时,传统金融机构自称在戴着镣铐跳舞。他们也在质问,“为什么对我强监管,而对第三方支付是弱监管甚至无监管?”您如何解读传统金融的“弱势心理”?

 

A:金融自由化是浪潮,我觉得传统金融机构应该顺应潮流、拥抱互联网。

 

不要象孩子一样去攀比“我这边管严了,他那边管松了”。就是攀比也要比上不比下,为什么不学习第三方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什么不学习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为什么不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创新?与其抱怨,不如行动,让中国金融自由化浪潮来得更加猛烈一些。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生存目的不是去颠覆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做得好坏我不太关心-因为关心也没多少用。我更在乎我的客户――互联网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我关心围绕我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企业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有我们的使命--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理念和渠让金融回归本源,即更透明、更高效、更开放、更平等的服务。传统金融机构要意识到互联网金融是机会,而不是包袱。以前靠政策躺着挣钱,但这种常态已经变了,我们有了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互联网,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Q:唐总对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已经上升为信仰(笑声)。我们再深入剖析一下大支付的零和游戏。如维萨、万事达、银联这样的卡组织,处于数据交换和资金清算的中心位置,也成为支付的定价人和规则的制定者,享有最好的分润和保护。而在支付产业链上,越是外围的服务供应商,承担的职责就越多,分享的收益也越薄。这种不平衡会不会被改变,变革的力量是什么?

 

A:这种现象未来一定会被改变,有三大力量可以促成变革。

 

第一种力量来自用户需求。以前用户还没有温饱呢,支付把钱给我安全送过来就可以了;现在用户到小康了,钱安全送达只是入门要求,能否胜出要靠高附加值服务。

 

第二种力量来自新技术。用户花在移动终端的时间越来越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使许多生活和生产需求成为可能。

 

第三种力量来自开放政策。我们要给监管点赞!总体而言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心态是包容的。没有这种包容,就不会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发展还是硬道理。

 

互联网金融将会回归本源

 

Q:发展当然是硬道理,但也要看谁在发展。如果齐头并进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是零和游戏,那政府就要进行权衡。以四大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是国家资本为主导的,有主权信用背书的;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草根基因,被民营资本扶持,仅有商业信用背书。在发展的硬道理中,监管政策会持续性地开放包容吗?还是会出现国进与民进的反复博弈?

 

A: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在市场面前都是平等主体,没有民营和国有之分。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市场是主导力量,在未来民营和国有的界限会越来越淡化。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既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互联网推动金融服务回归本源。金融来源于商贸交易,金融应当从靠政策吃饭,回归到服务百姓生活和商贸的本源。

 

2013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罗伯特·J·席勒教授在《金融与好的社会》里说,金融是什么?金融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只有两个目的,第一让交易高效完成;第二是通过资源有效配置等保证人们的财产增值。

 

而在今天,百姓的银行存款活期利息千分之几,定期利息2%左右,赶不上通货膨胀;中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这说明我们的金融已经偏离了本源,已经不能促进美好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互联网来倒逼传统金融回归本源。

 

第二,金融在被互联网深度再造。比如说实现了去中心支付的比特币,整合了支付和货币基金的余额宝等等,金融产品被深度改造了。

 

其实,其实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希望和未来方向所在。传统金融机构要么与时俱进,全面拥抱互联网,实现涅槃重生,要么被颠覆,不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而是会被互联网时代颠覆。回到我们早前的比喻,政府一定要压制一个孩子,才能让另一孩子成长得好吗?当然不是,只要他们不打架,不恶性竞争就可以了。

 

Q:历史上,每次市场的变革都需要政治的支撑。您认为互联网金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持续发展?

 

A:第一要素是回归本源。互联网的本源是以用户为中心,金融的本源是以商贸为本。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促动金融回归本源。回归本源,才能长久。

 

第二要素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让互联网思想革命能落地。没有技术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要么失败,要么沦为骗局。

 

第三要素是自律,金融就是收益和风险之间,通过技术和自律找到平衡点。不要今天赚了一千万,觉得不过瘾,第二天杠杆再放大十倍,风险不断累积放大,造成失败。

 

谈到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政治环境,我认为最需要的就是政府包容和鼓励。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了就挨打;现在到了信息革命时代,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再错过。

 

Q:互联网金融就诞生在这样别无选择的时代。展望中期未来35年,请您用3个关键词描述一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A:回归本源、把握技术和包容心态。

 

Q:正如唐总所讲,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中,如果我们回归本源、把握技术,并抱有包容心态,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角力,最终会形成和而不同的良性竞合格局。感谢唐总今天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指数专家访谈中的分享!

 

A: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