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年的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遭遇一轮挫败后,绝处逢生,奥巴马行政部门获得了所谓“快车通道”的谈判权,以此可将全部贸易协定直接提交国会投票表决,无需由国会逐条审议或修改,程序预计在年底完成。这个美国主导的贸易协定包括12个国家,没有邀请中国参加,常被视为美国在经贸上围堵中国的手段,中国一向十分淡定,坐观其变。TPP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贸易协议?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仍然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首先需要了解TPP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按照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可以促进国际商品流通,各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合理配置资源,消费者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目前全球贸易在多边及双边的框架下,关税已下调,制造业中可以外包的部分已经外包出去,TPP中虽然有关税方面的条款,但不是重点;TPP主要在资本账户上增加灵活性,促进资本跨境流动。理论上来说,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使外商投资更有保障,建立的框架使讨债更有规可循;发展中的国家借此更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研发水平,创造就业岗位。
美国抵|制TPP的主力是劳工组织,担心开放市场将对就业产生冲击,这种论点在90年代初期北美自贸协议的辩论及90年代末抵|制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时,早已铺陈过。比较新颖的是这些年来,美国一般人民看不到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与其签订更多的自贸协议,不如检查已经实施的自贸协议有哪些漏洞,来做一些修正。此外,反对TPP派批评这些谈判是黑箱作业,去年部分草案经维基解密公布后,公众得以知晓,美国谈判官员不肯在参与国以低价进口先进药品的谈判上让步,坚持12年有效期的专利保护。大药厂经济利益与人道主义的冲突,批评者对此加以一些道义上的谴责。
一时搁浅的TPP“快车道”投票突然迅速通过,主要是支持这项协议的一方集中火力散布围堵中国的紧迫性。中国正在积极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例如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挑战美国领导的体系。面对亚投行的倡议,美国试图施加压力说服盟友不要加入,可是英法等欧洲国家不买账,导致美国非常难堪。在这个背景下,TPP变成关乎美国确保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甚至全球布局的举措,意义超出经贸。游说力量把地缘政治定为目标,强调TPP搭建一个框架,可供参与国来加强经济之外的联系,例如在全球变暖方面等议题上的广泛合作,美国要是不能在太平洋地区重新打造一个和中国对垒的框架来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剩下的只能靠武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股“请将不如激将”的策略奏效,赢得TPP“快车道”谈判授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