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一词,是个汉语常用词。在线查汉语词典,解释有二:一曰“心情;心境”,二曰“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第一种解释,似为坊间一般的理解;第二种解释,则有点专业的味儿了。
所谓专业,是指心理学。在心理学的概念框架中,情绪被解释为“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一般来说,常见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惊、恐、娇、羞,等等,这是与人的先天本能相关的“简单情绪”;还有一些“复杂情绪”,属后天习得,如嫉妒、怀疑、惭愧、耻辱、担心、感激、自豪、爱恋,等等。一般来说,人们会把情绪作正负之分,正面的如“情绪高涨”,负面的如“情绪低落”。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
情绪化,则是对情绪引发的人的行为或行动的进一步诠释或演绎。在中文语境中,情绪化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指一个人容易产生夸张激烈和不加掩饰的情绪波动,喜怒哀乐会以极快的速度变换,甚至自己都不察觉。坊间对此类人的评价即为“情绪化”,此种评价属中性偏负;其二,是指一个人在遭受刺激而导致的消极情绪的笼罩下,为宣泄而表现出来的非理性的行为举止。一般来说,获此类评价,均属负面。
将情绪化与执政联系到一起,恐怕是指后一种情形。同时,因为主语是执政,恐怕就只与官场中人相关,而与平民百姓无关。平民百姓最多是在自己家中“执政”,与大局无碍,不值得社会如此关注。
近年来,政界确有一些情绪化的执政者,通常表现为消极怠工或者阳奉阴违。按照以上的理论来分析,可能就要弄清楚,他们缘何要为心理宣泄而表现出非常态、非理性的行为举止?又因遭受何种刺激而变得消极、变得懈怠起来?要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毋需太费力气,因为原本就是路人皆知的事。毫无疑问,问题的答案就是党中央下定决心要将反贪污腐败进行到底。
战争年代,跟着闹革命的共产党走,那是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没点信仰还真不敢干。建国以后,共产党已是执政党,这时再说跟党走,那就很普通、很平常甚至成了场面上的套话了。但是,说这话,而且将其唱成高调,对走仕途的官场中人来说,利益却是显见的。
在将GDP当作唯一追求和政绩核心的年代,有很多脑子活,人脉广,懂“经济”又懂“政治”的人得到了提拔,进入各级党政机关当了“执政者”。加上缺乏严格的监控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官官相护、包庇纵容,使得这些蝇营狗苟的老虎和苍蝇有了“坐大”的机会。新一届领导下定决心惩处贪腐,才使得政界的风气有了根本的转变。
但是,对本来是奔着利益而来的“执政者”来说,升大官、发横财的路子被堵,甚至多吃点、多拿点的念想也都被掐,于是便消极起来。当然,其中的状况又要一分为二:一些人是本身就不干净甚至很腌臜,在反贪腐的强大压力下,自然惶惶不可终日。这些人必然会尽可能地低调,消极怠工也是必然的。另一些人,想捞一把还没有等到伸手的机会,突然间发现官场变得无利可图了,入党当官只有吃苦在前的份。于是其“奋斗目标”没有了,自然也就情绪低落,稀松懒散起来。这是当前“情绪化执政”的表现之一——沮丧懈怠、无精打采。
还有一些官场中人,本是“执政”的中坚力量。政府的正常运行,靠的是他们的默默付出。经常讲政府机关中有的人累死,有的人闲死,会累死的那一拨,就是此等人。但是由于脾气秉性或者其他主客观原因,譬如不会表扬与自我表扬,不会溜须拍马,便只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了——他们基本上是干活的,而与决策无缘。现在这些人多少也有点情绪,因为你再努力,应该拍板定案的事情上面却无人表态,你忙了半天白忙乎。以前累了半天还可以有个自得其乐的成就感,现在……于是也表现出“情绪化”——暂停稍息,静观待变。
还有一些官场中人,就是前面所述的闲人,没什么真本事还自视甚高,大事做不来,小事不会做。现在他们似乎嗅出了“机会”,于是情绪高涨起来……不说了,你懂的。真不懂,也不要问了,正人君子不宜。
以上的“情绪化执政”种种,应该被批评,被纠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应该受到保护和提振士气的,是第二种人。有个政界的朋友抱怨说,想改行不当公务员了。问其原因,回答是得不到最起码的人格上的尊重。现在有些做法,也确实值得考虑——譬如有点盛行起来的组织公务员参观监狱。说实话,匪夷所思,是否有点有罪推定的意思——正常人肯定感到屈辱和委屈,于是也情绪化了。
“情绪化执政”辨析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