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鲁人瑞华:[转载]书法,如何写出遒劲的线条来?


 

原文地址:书法,如何写出遒劲的线条来?作者:tjmr太极墨人

 
 
 鉴赏书法作品的优劣,一般首要关注线条。不同质量的线条,直接产生于作
 
者不同的用力方法。用力则笔死、偏僵,不用力则笔弱、显软,行笔快则笔
 
空、呈浮,行笔慢则笔臃、乏神。余以为,书法之力不在于力,而在于意。
不在于力,不是绝对的。从事书法创作活动绝对不用力不行,起码要提得起
 
笔来,才能作书。但一定要尽量少用力,越少越好。所谓在于意就是要多用
 
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是用手去做的,思想是在目的上。其用力方
 
法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依次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的用力方法。书法的用
 
力方法则完全相反,思想在身内,没有身外的目的。手伸出去时,要腰部先
 
动,然后依肩、肘、腕、手指的先后次序动,用的力比在日常生活中小得多
 
。这就要求学书者应彻底丢掉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习惯了的本能的用力方法,
 
来重新学习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顺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还必须是最轻
 
的。因此,我们为了靠近先贤法帖线条的质量,必须进行长期的自身的用力
 
方法的革命。
有关书法之力的问题,书坛先贤多有论及。唐代书家林蕴在《拔镫序》中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说:“
 
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侍游山左,厌饫北碑,穷日夜之力,悬臂
 
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民国书画大师黄宾虹在论述
 
笔法要素中云:“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于臂,
 
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二十世纪草圣林散之论书有言:“写字要在有
 
力无力间。”余以为诸位先贤所言,皆为“用意不用力”之意也。
“用意不用力”这一提法,在武术的内家拳中被习拳者广泛认可、接受并应
 
用之。以太极拳为例,武林先师在《太极拳论》中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
 
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习拳如此,习书又何尝不如此
 
呢。因为内家拳与书法同根同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晶;都是以阴
 
阳理论作为思想基础;都是以儒释道禅学说作为审美理念;都是以中国功夫
 
作为形态特征。
从书法创作的实践看。当我们用意不用力创作时,下笔前,清心静气,精神
 
安舒,目光内敛,手臂虚悬,从头始逐步向下松沉,直至双脚,当产生脚充
 
腰活感觉时,便进入了创作状态。这时身心静谧平和,情感自然外流,周身
 
整力会从脚而生,通过腰际至脊背传导到臂、手、笔,最后作用在宣纸上,
 
如此作为产生的线条,其线质具有柔中寓刚、刚中含柔的特点,且方圆并济
 
、枯润相宜、厚重若轻、动中含静、无过不及,给人一种“内美”的感受。
 
其结字和章法也一任自然,充分展现了书者的内在情感。在如此创作的整个
 
过程中,书者本人身心及体内各器官均处在最佳的协调状态,这既是有效的
 
养生,也是极佳的健身过程。书法家中多有长寿者,这便是直接原因之一。
 
如果用力不用意创作,作者思想外露,难免想法太多,其情绪极容易出现不
 
稳定状态:或者心神紧张、躁动不安;或者思绪散乱、杂念丛生。带着这种
 
心态创作,往往对外界条件、环境产生依附或依赖。其作品自然带有极大的
 
偶然性。要么神态拘谨、气韵不畅;要么软弱油滑、松散空泛;要么焦燥枯
 
硬、离奇光怪。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必是短暂的。因为它脱离了书法艺术以东
 
方汉文化为底蕴的本质特征,所以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
纵观历代传世的墨迹,即使是二、三流书家的作品,其中都明显地透出了沉
 
静、涵和的气息。余以为,其线质具有“内美”特征最典型的作品,当属唐
 
代怀素书《小草千字文》;清代何绍基的行书;民国黄宾虹的篆书;近代林
 
散之的草书。这些巨匠,除怀素外,都在执笔、用笔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一些
 
记载或本人的部分论述。何绍基用回腕法执笔作书;黄宾虹则提出了,理想
 
笔法的五个要素:平、圆、留、重、变,并逐字加以说明和阐释。林散之论
 
书诗云:“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力,未入三分
 
即罢休。”他们这些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动态,和他们与众不同的行笔用力方
 
法相关联,从而决定了他们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这些与
 
众不同的动态,说到底,是为了把自己的身躯尽可能地锻炼得松柔并富有弹
 
性。使书法创作的主要工具毛笔的松柔和弹性特征,能够在使用者的肢体上
 
得到延伸和扩大。进而步入笔即是人、人即是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辈学书者中,多有感叹临古人法帖得其形易,得其质难。大家都在找原因
 
,寻途径。余以为,难的原因很多,客观上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
 
因;主观上有自身心理的原因:今人大都存在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情
 
绪,还有就是用力方法与古人大相径庭的原因:热衷于下狠劲,一味弄险、
 
肆意放开、狂热求新。医这些病的良方之一是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
 
础上,按阴阳之理练功,使行笔由用外力而转为用内力;由用僵力而转为用
 
柔力;由用局部力而转为用周身整力;最后达到纯以神形,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能写出遒劲的线条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从理论上看,道家的
 
重要典籍老子《道德经》里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
 
弱胜刚强”。从实践上看,太极拳特别强调“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并形成
 
了“积柔成刚”的理论,在搏击中证明“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书法的线条,也同样要靠阴柔而成阳刚的。实现
 
积柔成刚的关键是“用意”。对用意的理解会很多,大至有二:一种在身外
 
。认为“用意”就是在创作时,想到字法、章法、墨法,或者以为心怀风云
 
变幻的大千世界、胸含世事沧桑的社会人生等等;一种在身内。认为“用意
 
”就是在创作时,去追求松、稳、静、匀等等的不断进步。余认同后者的“
 
用意”说。而这种“用意”是无止境的,它是一种无底的“技艺空筐”,可
 
以没有穷尽地容纳我们的聪明才智与汗水。谁付出或者说投入的越多,用意
 
用得更正确、更细致、更深刻、更全面,谁才可能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书
 
法艺术高手。进一步讲,习练书法,练的最终不是技法能力,而是头脑中、
 
心灵中的功夫。
    书法之力既是技的问题,也是道的问题。说是技,是因为书法之用意是
 
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表身示加以指导和传授的一种具有一定形象直观特征的能
 
力。说是道,是因为要掌握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是要在
 
汉民族传统文化浸淫下,坚持长期身心同练,内外兼修。要通过静心养气、
 
明志修道而逐日深化。
    书法创作是主要用力还是主要用意不是一个认识问题,也不是一个技法
 
问题,而是一个本质的差异。这是一个技与道的差异;是一个书写与书法的
 
差异;是一个写字匠与艺术家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转化和提升,要以深厚的
 
文化底蕴为依托。文化底蕴不等同于文化程度,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认
 
可、崇拜及接受程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能主动接受博大的中华文明及
 
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使心志由浮躁而转为沉静;气质由媚俗而转
 
为雅逸;德行由刁滑而转为淳厚。只有这样,才能不被金钱所驱使,不为世
 
俗所左右。才能义无反顾、清心静气,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艺术事业之中。
    据此,对“书法”这一概念的表述,应该在其中大书一笔曰“中国功夫
 
的一种”。其实质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功夫。功夫的增长,要靠在厚德明
 
志的前提下,通过较长时间的苦练、修磨和孕养。不是靠心眼快、靠胆子大
 
、靠运气壮。“功夫吃工夫”,功夫的增长是绝对不可能速成的。其二是中
 
国味。书法是中华大地几千年孕育出的艺术奇葩,从里到外都是中国的,即
 
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精神。固然,书法和其它一切事物一样,
 
要随时代而不断地发展进步,但其发展进步是需主要靠吸收中国这块土地上
 
的营养而发展进步。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壤十分丰厚,其养能远没有被开
 
发、利用和吸收。为当今书法艺术的发展进步提供营养完全是绰绰有裕的。
 
书法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书法对外来艺术只能作为营养加以吸收
 
,而绝不能把外来思潮和理念当作至高和神圣的信条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对书法之力的理解和把握,不仅适用于书法艺术创作本身,也同样适用于其
 
它表现形式的用力的艺术创作和诸多人类用力的活动。因为它的道理植根于
 
至今仍熠熠生辉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转自书法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