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汉水蒸盆子


按:文革前后,笔者遭极左路线的迫害,被从汉阴县委机关发配到汉阳区委工作,长达十几年。这使我有机会考察此段历史文化,汉阳坪的来龙去脉。近十多年我发表的大量文章,能陆续出几本书,得益于在汉阳、在南山的这段经历。说起汉水蒸盆子,我有一定发言权,至今仍有美好记忆。
 
被命名为陕西名菜的汉水蒸盆子,以肉烂汤鲜、色味诱人、营养丰富、十全大补著称,有汉水流域“满汉全席” 之誉。
呈现的特点是:整鸡整蹄,见筷骨散,汤汁红黄,汤鲜、色艳、味浓,滋补养人。用料品种多,计30余种,有猪肘、全母鸡、鸡蛋饺、肉糕、墨鱼、莲藕、胡萝卜、香菇、木耳等主辅料,有大料、红枣等调料;工艺复杂,需腌料、做蛋饺、肉丸、肉糕,然后蒸制;制作时间长,最短也需9个小时。因此常在过年或宴会时才做,甚为珍贵。
现在,有个汉阴汉阳蒸盆子与紫阳汉城蒸盆子之争,其实是-回事,或称作汉水蒸盆子的两姊妹。
笔者认为,汉水蒸盆子,产生于汉阴县汉阳镇,与汉阳坪的悠久历史有关。汉阳坪原名汉阴坪,曾是北周(557年) 至唐至德元年(756)时的安康县故城,唐至德二年(757)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的汉阴故城江对岸阮家坝及黄泥梁曾是新石器早期古村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至西晋咸宁六年(279)时的古安阳城遗址。据传,蒸盆子是古安康故城及唐至宋代汉阴故城(今汉阳镇)达官显贵,招待贵客的一道菜。“众菜无人尝,只因蒸盆在”,是说蒸盆味香浓郁,能顶个七碟子八碗。
汉水蒸盆子渊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西汉初年,汉王刘邦率队从古子午道翻凤凰山来到今紫阳汉城,沿汉江西行去南郑(今汉中),三十里设一驿站,一路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为节省时间,就将猪蹄、当地盛产的莲耦,连同百姓送来的鸡一古脑全放大锅内烹煮,后经历代逐步改良,最终形成了与紫阳(汉城)蒸盆子异的一道菜肴;二是说三国时期,以渔猎为生的汉阴坪渔民,苦于洪水暴涨、江水浑浊,饮用水十分稀缺,食物无法烹制,聪明的船老大龚氏一家,突发奇想,借烹馏之法,将浑浊的江水变成清水,并利用蒸馏的过程将食物蒸制成熟,此法被渔户广为接受;三是说,原为汉江艄工的-道烩菜,逐步发展而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经邑人李迁哲大将军指示手下人改进成型。
《史记.高祖本纪只是说,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四月,刘邦率大军经子午道来到陕南进驻南郑(今汉中),并未言明是绕道翻凤凰山经今紫阳汉城沿汉江西行去南郑,所以,第一种刘邦到汉城说法尚缺文献支撑。而后两种说法,倒有可信性。历史上,紫阳的大部分(特别是包括汉城在内的西南部)一直归古汉阴管辖,500年前的明代才分出去另立的县,应该说,汉阴汉水蒸盆子已涵盖了紫阳汉城蒸盆子。汉城与汉阳相距60华里,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今汉阳是县治所在地,汉城则是下属的一个集镇,之间又有三天连环逢场的关系,人员往来频繁,两地的蒸盆子惊人相似就不足怪了。其实,两地可联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二种说法中,有人将其中的船老大龚氏,说成邹氏,是不对的。汉阳邹氏,清道光年间才从湖南新化移民过来,而龚氏系自古以来的土著巴人。
笔者考察,到了清代和民国,汉水蒸盆子才臻完美。这是因为,湖北大量移民来汉阳坪经商,使昔日汉阴老治商贾云集,市场活跃,重新繁华起来,人们对吃的追求上了层次,湖北移民代、尹、蔡等氏对蒸盆子的食材配伍、作料进行了不断改良,猪肉选用的是以包谷、红苕、构叶为主饲料的家养猪,并充分利用当地山鸡、柴鸡蛋、野生菌等食材优势,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汉水蒸盆子,人送雅号“天鹅扑月”。
汉水蒸盆子,主要流行在汉阳集镇和汉城集镇。两地集镇居民,历来有利用吊脚楼养猪的习惯,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仍偷着养猪,目的就在逢年过节能做蒸盆子吃。
近年,汉水蒸盆子已从县城已走进了省城、京城,上了高档宾馆酒店餐桌。
 
(载李家成新著<汉阴拾韵>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