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公开自己软启动维修记录? 工业品最讲究可靠的。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产品可靠是难以做到100%的,但是为了产品形象的宣传,我们一般内部私下来研究使用过程中软启动坏的原因。一般难以公开。现在看了华为的维修工程师十年总结。我觉得以后我们要敢于公开自己电机软启动故障的原因分析,让公开来促进我们产品质量更稳当,让自己不懈怠。
十年深潜,匠心筑梦
刘爱群
入职13年,坚守维修岗位,07年担任维修技师,先后从事SDH、MSTP数据疑难产品攻关、波分40G故障品攻关、光网维修长期在制攻关等,并取得了突出成效,光网维修质量改善项目改进获得优秀评价。
2013年制造SBG人力资源部举办的技能竞赛上,刘爱群作为维修岗位承办负责人来到竞赛现场,看到维修员们面对故障品专注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刘爱群感觉恍如隔世。早在2008年,聚信电装部组织了首届维修技能竞赛,那时的刘爱群也像这些参赛者一样,穿着白色的工衣忙碌在竞赛场上,以理论和实操总成绩荣获电装第二名,被部门任命为“维修专家”。时过境迁,刘爱群似乎还是那个刘爱群,但在同事眼中他已成为标杆。
故障定位的“救命稻草”
2014年11月11日,工艺反馈波分某主控单板不能开工,上电后RUN、ALM灯长亮,造成了批量停线问题,求助研发后,按照研发意见将内存、flash等关键芯片更换后故障仍没有解决。这个工艺和研发都一筹莫展的问题,最后摆在了刘爱群面前。
通过现场分析,和平时的经验积累,刘爱群通过测量关键信号,发现问题的关键是CPLD加载,只用了短短10分钟就找到问题根因。能够如此迅速地定位问题,这得益于他平时维修的经验积累和善于钻研的精神,当问到为什么他能比工艺和研发更快找到问题时,他说:“类似的问题在维修岗位还是比较常见,这也是维修岗位本身具备优势。术业有专攻,每个岗位都有其自身的价值。”
而维修的最终目标,在于“少修、快修”,刘爱群对工作的要求,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在一次紧急项目中,H国S单板出现故障。客户要求全网整改,研发协调生产维修技师一起参与项目整改。“客户对华为产品已经极为不满,如果再有问题发生将直接影响后续客户给华为的订单,维修必须一次性把事情做对。”
刘爱群随团队来到了H国。面对严峻的形势,他提出了很多关键质量风险点及具体防呆控制措施,严格做好不同状态区域划分,确保每一个步骤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整改时间紧急,客户要求由集中运输到一个整改点改为直接到各局点整改,刘爱群为满足客户需求,不得不在局点间各处奔波,移动整改场所,路途远,强度大,同时为了赶进度,当天更换下来的产品当天需要完成整改,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加班,最终使客户业务快速恢复。
他的敬业精神和对质量的高度重视,打动了客户,得到了客户方负责人的充分认可,也使他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周末客户邀请他同家人一起爬山、参加亲朋好友的生日聚会,临走时还特意送他到车站,这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得到客户的认可,让他有了作为华为人深深的自豪感,“以客户为中心”促使他最终圆满完成了此次的出差整改任务。
从一小时到一分钟
在可维修性建设方面,刘爱群牵引维修技师在维修工具方法上有很多思考。例如目前企业网多数服务器产品上使用LGA2011 CPU插座,一个单板上4个插座,每个插座2011个管脚,刘爱群发现,之前对该插座的测量需要逐个管脚测量。判断起来费时,测量诊断效率低。他根据多年经验,判断该产品业界应该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测量方案。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在网上查询各种技术资料,他发现lga2011 CPU QPI总线测试仪可以大幅提高这种产品的测量效率。他自己花几百块钱引进了这种工具,在技师陈相、张刚的配合下把测试仪指示灯与CPU信号管脚位置建立对应关系,通过试用,QPI总线测量诊断时间从原来需要1小时降低到1-2分钟,为公司业务提高了效率,创造了价值。
“维修技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多从工具方法上去思考,积极推进可维修性改进,多从如何提升维修效率方法去做更大的贡献,实现‘快修’的目标。”
“病历档案”传承经验
作为一个长期坚守维修岗位的维修技师,刘爱群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这种经验如何传递给他人,为整个维修团队和公司创造价值,是他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维修人员的大多经验都在自己的脑子里,维修分析过程和具体现象没有保留下来,一旦人员流失,这些针对具体产品的定位经验也会随之流失。刘爱群在平常的维修过程中,每遇故障会花1~2分钟时间详细记录诊断过程,并把自己的工作习惯总结成为《维修定位记录总结模板》,形成故障品“病历档案”。这些档案方便个人经验积累及新手快速上岗学习,也为自己和他人后续遇到同类问题时提供思路。
为使“病历档案”全面推行,刘爱群给维修员动员、松土,通过评选“优秀维修定位记录总结”方式激励牵引,经过1到2个月的时间,填写“病历档案”成为维修员的一种工作习惯。“病历档案”的建立,除了维修经验的有效积累,也作为维修质量改善的一手数据,方便技师从中挖掘共性问题,支撑维修质量改善体系建立,实现“少修”的目标。
从维修工到金牌奖,再到被公司破格升级,刘爱群一路走来,始终坚持挖掘维修岗位的价值。2014年,他牵头电装长期在制攻关,长期在制从年初6195万下降到年度748万,最终实现近三年首次180天、90天在制清零,超额完成目标。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维修岗位的价值。”这是刘爱群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希望维修岗位的同事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浮躁,不要只看眼前的得失,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更多的华为人也需要向他学习,在岗位上潜心奋斗,为公司和客户创造价值。十年深潜,匠心筑梦,纵然有风霜、有坎坷,他依然坚持前行。
|
本文为《华为人》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hwrb@hua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