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同仁堂:六大机遇六大挑战中探索转型升级


     作为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品牌企业,同仁堂如何看待当前的经营形势?如何转型升级?带着一连串问题,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北京同仁堂集团总经理高振坤。

  2015年同仁堂进入调整期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同仁堂集团如何看待公司面对的经营形势?
  高振坤: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有六个方面。
  一是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对健康、养老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际合作新平台,将通过文化先行、以医带药、发展服务贸易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三是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成药价格政策改革、医疗市场化改革、拟放开互联网售药等,为中医药行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四是“十二五”期间,北京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六个二级集团和三个院的企业架构,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市国资系统同等规模企业中,效益名列前茅。五是集团“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将对经济拉动和缓解产能不足等产生积极效果。六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治企持续推进,长远来看有利于同仁堂这样讲质量、重诚信的品牌企业。
  挑战也是六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中药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法律、标准、技术、文化差异等问题。二是国内经济形势对消费理念和商品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监管力度加大,更高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会在药材种植、加工、生产等环节带来一定程度的成本增加。四是新环保法规的执行,给企业提出了节能环保的新课题,对企业来说,这是我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五是产能不足。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如何缓解产销矛盾更是一大挑战。六是处于竞争行业的同仁堂,要想保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同仁堂集团对全年工作基本面有何展望?
  高振坤:2015年,同仁堂集团进入了调整期,需要创新与转型。初步数据表明,在上半年经济大环境下,同仁堂通过自身努力,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比增长,按时间进度完成了预期目标。此外,我们通过对零售及医疗领域的不断探索、整合、推进,目前,已拥有零售终端1957家,医疗机构336家,形成了名店、名药、名医结合,零售、批发并重的海内外终端网络,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平台。
  尽管来自国内外宏观经济及市场的压力比较大,但同仁堂通过不断摸索与探索转型升级、创新营销、调结构等有效举措,将力争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
  从五个方面探索转型升级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的企业着重于调结构、下属业务分类发展,有的借力于“互联网+”,有的抓智能制造,同仁堂在这方面有何探索和计划?
  高振坤:正在进行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在品种运作上,制定和实施“一品一策”的营销模式。目前已在王牌品种——安宫牛黄丸上进行了探索,下一步将对自有品种进行梳理与挖潜,汲取安宫牛黄丸的推广经验,在成熟品种上予以借鉴、复制。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特点,系统还会有“一地一策”等新的模式出现。
  二是加强渠道掌控,加快终端网络建设。
  三是借助“互联网+”,探索电商销售新模式。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一些子公司、药店等在天猫商城、央视商城、亚马逊及一号店开店,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策划构建同仁堂电商大平台,整合系统内的产品、零售、医疗资源。
  四是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实现外延式增长。探讨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新设等形式,补足自己的短板,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近两年,先后启动、开发了一些药品、保健食品,新开发的同仁堂凉茶预计8月上市。
  五是资源共享,上下协同,围绕中医药拓展全产业链。
  海外发展将转为主攻欧美市场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在海外市场发展方面有何规划?
  高振坤:通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同仁堂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多家零售终端,还在香港大浦建立了一个生产和研发基地,基本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下一步,我们将把主攻方向转向欧美主流市场,为实现“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有同仁堂”而不断开拓进取。
  首先,在创新业务模式方面,我们将在西方主流市场开办养生保健中心,从以医带药向全方位养生保健转变;其次,在拓展投资地域方面,从传统的华人聚集地区向西方主流市场发展;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当地知名大学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为海外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最后,全力打造集种植采购、研发生产、批发零售、养生服务、文化教育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北京参考记者 邓华东)
注:本人作品,原载于2015年7月15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2版。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