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城市特色危机
陈柳钦
1987年亚洲建协在马尼拉举行会议,以“特色危机”(Identity Crisis)为主题,讨论城市特色的丧失问题。1999年6月,第20届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大会在北京通过了《北京宪章》,其中以“建筑魂的失色”为题,专辟一节描述了城市面临的困境: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但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愈来愈使人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退;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如何追寻在过去的岁月里曾为人们所珍爱的城市之魂?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特色趋同和失落的问题,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并不是出现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而是全球范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没有特色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城市特色的失落,是近20年来越来越真切的感受,城市的单体建筑各有各的花样,可是城市的特色却难以追寻了。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上海的里弄与骑楼,分别构成了各自城市独特的景观,也反映了城市两种不同的时空背景和历史文脉。林语堂先生曾以诗意的笔调在《迷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净的。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里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那里的蔬果是新鲜的,要生梨有生梨,要柿子有柿子。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旷的地方使每个人得到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净,街道,狭胡同,运河,这样适当的配合着。”然而今天,我们已很难找到林语堂先生心中迷人的北平意象了,因为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同样,这种困扰和危机现象也出现在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被拆毁,如金陵东路外滩的原法国领事馆、长江剧场、大舞台等等。
古城区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根据地。著名的文学大师果戈理曾经说过:“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古城区作为城市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跟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那些散落在城区里边的古建筑和斑驳陆离的街道向人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成为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城市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众多的城市千篇一律、格局单一。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城市,旧城古风荡然无存。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被“整旧如新”,悠久的历史遗存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城市形态与城市形象处在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这就使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机理被肢解,有机的秩序被打乱,造成了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断裂和空白。人们对城市的意象逐渐走向衰微和模糊,而这一过程,也仅仅发生在最近的几十年。这么短暂的时间,就使几千年来历久而成的城市特色几乎消失殆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索。张楷模(2001)在《狗说狗讲》一书中,这样描绘着昆明的变化:“故乡昆明如今已面目全非,有如熟悉的长者一个个与世长辞,那昨日的老街道正一条条消隐死灭。时过境迁、情随景移,老昆明人迷失在新昆明城中徘徊吁嘘。……我这一辈人正好碰到了老昆明荡然消失,新昆明突然拔起的场景转换时期,在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多少有点像第三幕话剧就该退场的人物,到了布景已全然换过的第五幕,却还呆在舞台上犯傻。” 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一个城市发育越成熟,城市的个性就应越突出,特色就应越鲜明;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个性特色的城市才是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城市。在城市盲目追求现代化,城市弥漫欲望和躁动的20多年来,中国的特色城市建设已经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中:节制城市欲望的缰绳完全放开,城市不断建造着越来越高的楼房,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被简单的高楼化所吞噬,城市的文化被欲望的洪流所淹没,城市的特色被欲望的洪流所摧毁。当城市的引擎装满欲望的燃料,在通往现代化的跑道上奔驰并不断释放城市的欲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勇进被催化出盲目的动力;跨越到国际化城市的欲望,在各地规划中被空前的释放。欲望让城市盲目,随着城市欲望的无限扩张,导致了一系列人为造成的失落: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上人性化和人本化原则体现不足,如强调城市景观的大尺度、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高楼大厦多,而强调创造可休憩的城市环境空间不足,市区内只见钢筋混凝土广场大厦,难见绿阴;二是传统街道格局的古城风貌和城市街区的人文气息,因新的城市变迁而在逐渐变宽的马路中成点成片消失;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群落的传统风貌失落,地方特色退化,审美追求与文化认同迷失,越来越多的城市的特色正逐步丧失。
美国闻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建筑大师吴良镛曾指出,改革开放后,现代建筑形形色色的流派铺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光怪陆离……结果是,尽管房子建设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这些未经消化的舶来品和种种形式主义破坏了城市原来的文脉机理。当下中国城市营销的最大误区是,一味地在所谓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地相互抄袭和克隆。北京中关村在复制“硅谷”、上海陆家嘴在复制曼哈顿,一座城市正在成为另一座城市的翻版货盗版,正像一首流行歌曲在卡拉OK厅里不断地翻唱。中国城市在塑造自身城市特色和品格的道路上与城市的终极理想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不仅如此,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和城市人浑然不觉,并麻木不仁地在复制的快感中狂欢作乐,城市无“魂”却视而不见。
一个城市的发展公开的秘诀就是能不能营造出自身特有的魅力。当今,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无论是南方城市,还是北方城市,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其城市形象都大有趋同之势,每个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我们的视觉灾难,城市特色被彻底淹没。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一色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立交桥、宽马路、大广场,我们真的分不清自己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还是在纽约、巴黎。历史性城市的文化特色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景象正在成为城市市民不得不面对的视觉灾难。有些专家呼吁:莫使“故乡”成“他乡”,更不能“反认他乡为故乡”。
城市无止境和无底线的财富欲望和规训手段之间矛盾的激化和均衡关系的失效,是城市特色危机的罪魁祸首。人们在呼吁保护城市特色,也有的号召“打造”城市特色,无可奈何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城市特色业已形成了,那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各个城市都差不多的、混乱的“新面貌”。如果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只有面对着它们来反省自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之所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假如人们来到城市后发现城市不仅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城市人不失落和愤怒吗?当城市在精神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这对人类来讲就是一场灾难和悲剧。
城市特色的缺失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它都将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一是将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城市资产闲置和过剩。二是将割断城市发展的文脉,失去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三是将使城市丧失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