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提升安康民俗文化的思考


21世纪是中国正式步入“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世纪,更是民俗文化“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世纪。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世界各国掀起了申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我国还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的民俗文化研究、保护、提升也进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安康的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亦涌现了一批民俗文化的开拓者、研究者,并发表了不少民俗调查和论述文章。但恕直言,安康的民俗文化研究、保护、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这样讲,民俗文化是凝聚民心、团结民众的重要精神纽带,民俗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保护安康民俗文化就是保护安康的根。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提升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将其扶位,摆上正确的位置,列入市、县、镇(乡)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搞好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运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弄清安康民俗文化家底和可申请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继承,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推进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快民俗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加快民俗文化发展机制的创新,加快民俗文化发展品牌的创建,加快民俗文化发展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应营造促进民俗文化发展提升的良好环境,完善民俗文化发展的政策规章,强化民俗文化发展的资金支持,营造民俗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民俗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将“传承.融合.创新.发展”落到实处。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博物馆或资料库,使民俗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旅游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应组织专业和业余的民俗文化研究力量,深入开展安康民俗文化的研究。建立健全市县区民俗学会、民间艺人协会,发挥学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创造必备的条件和宽松环境,引导他们深入开展各种课题的民俗文化研究,并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安康民俗文化藏量丰富,且多姿多彩,具有独特个性和地域魅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安康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提升和发展定会有个崭新的局面!

(李家成著<安康走笔>一书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