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李青友《秦淮水骨》:力拓文化散文的新境界


 读美文,犹如品佳茗,久而弥笃。读郑毅(笔名叶灵)的散文集《秦淮水骨》

,更是如此。在其和风细雨的笔触与温雅灵动的文字之外,我更钦佩的是郑毅在

创作中的突破与超越,这种突破与超越开拓了文化散文的新境界。

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散文,以其浓郁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给散文创作

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之后,文化散文的创作或徘徊于“故事—感叹”式的桎梏,

或沦陷于导师式说教的泥淖,终因创新维艰而一度引起诟病。文化散文的创作者

们,并没有在迷茫中停滞,他们怀着对文化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不断地寻求新

的路子并推动文化散文健康发展——郑毅的文化散文就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奇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坐在书斋里想出来的,文化散文更

是要以丰富的经历和深切的体验才能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郑毅的散文是伴

随着脚步写出来的。从函谷关到秦淮河,从铸鼎原到杨公堡,从地坑农院到道口

古镇,从黄土大塬到幽燕大地,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山岚秋草、乡风俚俗,脚

步到哪里,思维就到哪里,思维所至之处珠圆玉润的文字便涓涓而出。历史过往

与现实感受浑然一体,空间跨度和思维进程契合一致,似乎任何可圈可点的事物

都摆布在自己的沙盘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设身处地;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有

着浓郁的现实感受。我觉得,浓郁的现实感受是《秦淮水骨》引起广泛关注的重

要基础。

郑毅的文化散文在摆脱传统行文窠臼的同时,还注重材料的运用。文化散文的创

作需要充分的知识装备,没有知识储备的作家写不出来高品质的作品。郑毅本着

“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的治学精神,循着学者型作家的路子,首先具备了强大

的知识装备,并使之自然内化、融会贯通。在说到陈桥驿兵变时:“已经在动荡

中煎熬了两百多年的中原文明,在一个叫陈桥的驿站歇了歇脚,一抬脚就迈出了

荒芜,从此开始了一段为期一百六十多年的繁华之旅。”写到吴三桂降清时:“

不过是在明朝三百年江山这一摇摇欲坠的瘦骆驼身上,压上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中国文化崇尚至道之极,《道德经》深奥却归于“一”,《易经》难解但归于

“变”,把繁冗复杂的东西简单地表述出来,内化外现,妙不可言。

当代优秀的文化散文,都摆脱了“发思古之幽情”的调子,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

文人情怀的基础上,更体现着现代的气息,反映着现代的精神。《秦淮水骨》亦

是如此。不管是临古迹还是观胜景,不管是述往事还是察时变,作者都能入其境

、得其旨而发其思,用现代的精神诠释文化关怀的终极目的。《走出地坑院》述

说了具有原始穴居方式的地坑院,不是寻奇探幽,不是哀怨苦叹,而是从时代变

迁中、从生活变化中感受人的生存,从而体悟到“没有古老的保守就没有开放的

未来”;在《湮没的杨公堡》中,从古堡的兴废作者感受到“世道的沧桑逼迫他

们如此智慧而又和谐地生存,生命力的顽强令人喟叹”;即便是谈到李香君、陈

圆圆的篇章,也不是为了猎艳猎奇,它只是为了发掘人性的永恒之美。有了现代

的气息、现代的精神,《秦淮水骨》集子的文化价值才更加健全。

郑毅女史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三门峡地区,是虢国旧封、弘农故郡所在地,绵绵崤

山和幽幽函谷使这一区域成为连接八百里秦川和五千年河洛的锁钥之地,西京的

文采和东都的风流无不涵养着这里的文脉。老子在此著《道德经》,杜甫在此作

《石壕吏》,文风浩荡,薪火相传,《秦淮水骨》,接踵绵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意识也不断地增强,厚重而富有理趣的文化散文也

越发受到青睐。谦逊而低调的郑毅女史,凭借其对文化的热忱和对文化现象的深

层解读,一定能不断超越自我,开拓出文化散文创作的更新境界。

                                                     2015年5月13日初稿


链接》》》》

叶灵,女,本名郑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丁《山花

》《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延安文学》《散文百家》《莽原》《福建文学》

《山东文学》《四川文学》等文学期刊。有作品被2011年《中国散文年选》(李

敬泽主编),《抚摸汉朝》(散文选刊选编、乔叶主编)等多种选本选载。曾获

首届“延安文学奖”、中国西部散文排行傍提名奖等。已出版有散文集《流淌在

指尖的幸福》等。

《散文公社书系:秦淮水骨》精选作者叶灵在各个文学期刊发表的散文。作者喜

欢文化和历史,在行走中感受思考,她站在文化与人性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细

腻感触历史与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感受其所散发的人性光辉与文化精髓。作者凭

借一定的文史学养功底,以及对现实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

人生的意蕴深度,使得散文得到了深度的开掘。作者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

现力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图景,不但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拓展了当

代女性知性散文创作的领域与途径。叶灵的散文有“大气象”,也有“小姿态”

。“小姿态”作品充满灵动与活泼,意境优美,隽永清新。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

何弘先生力荐此书,曾有这样的评介:“有了女性的细腻,叶灵的散文自然而然

就有了一份水灵,因而清新隽永;有了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思考,其散文又多了

一份知性的力量和文化的厚重。因为有‘我’的介入,因为能置身其中,叙事就

有了温度,感情就来得真切,体悟就来得深刻,文章自然就有了别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