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的感悟
喻建国
我有两个侄女全信佛,在微信中经常看到他两发布的感悟,今天大侄女发布了这么一条:“布施,看起来是利人,实际是利己;持戒,看起来是束缚,实际是自由;忍辱,看起来是吃亏,实际是受益;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活泼;智慧,看起来是放下,实际是拥有全世界。”
布施又称檀那、布施度或布施波罗蜜,是菩萨六度之一。以福利施予人,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主,也就是将财物、饮食乃至佛法施予别人。为了帮助众生,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给予众生。布施,看起来当然是利人的,但是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上西天,所以又是利己的。
戒亦称为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所迷惑。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持戒时当然束缚多多,但是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上西天的自由。
修忍辱时不要关注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所获。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也就是渐渐地放下。四相空了,忍辱已不复存在。
精进,又称毗梨耶波罗蜜,为佛教术语,六度之一,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时时要求进步是精进的途径。时时要求进步当然是很辛苦的,但那是为了佛法的成就,那也就变成了安乐之行。
三昧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禅定,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用以发展自身的集中力。禅定者可以进入悟道的更高境界,并由此完全改变自身的生命状态。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的作用而产生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与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终极功能,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称为智者。佛法中的智慧乃得道也。得道自然也就拥有整个世界。
这是我对大侄女发布的感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