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
章总经营着一个茶馆,出售茶叶的同时,还设了一些包房,供客人品茶畅饮、谈天说地。
近日交流时,章总讲了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品类,他们公司没有召开年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分销商都受到了宏观形势的冲击,景气度全面下降。原本有批发与两条腿走路,如今,批发不太灵光之后,只剩下零售和服务一项,经营困难是自然的事情。
建明兄于此给出了他的建议,从宏观上讲无论是实体商业还是互联网商业都在转型中,虽然主动或被动有所不同,再或者是手段或目的不一,都在摸索之中。互联网思维对于商业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实体商业,除了个别的还在持续上升外,多数都在下降。
建明兄特别讲了一个互联网营销的案例,投资很少的情况下,进入商场的人就可以随时了解商家的各种活动信息,从而各取所需。比如到了饭点儿,通过摇一摇之类的就可以获取打折券,给商家带来了消费,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建明兄还特意讲:与这30年的经济蓬勃发展相一致,商业的发展也是野蛮生长的,就比如百货多数都已经蜕变成了二房东,好一点儿收租的同时还做一些推广,差一点儿的就坐等收费了。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要比之前有很大下降,要想找出当年的一抓准(张秉贵)、一刀准之类的销售服务明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技能现在可能不再实用,但销售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就是宣传)。在这种情形之下,既便是没有电商的冲击,也必定会有其他的冲击,日子难过有必然性。
电商之祸?
电商在销售额上虽然还占不到10%,似乎对于实体商业的影响不大;但电商对于实体商业的更大冲击在于利润,大大压缩了实体商业的利润。
经过了若干年的低调攒人品之后,电商也已经从经营标准化、无保持期的产品开始全方位发展,而手机移动终端更上加了一把火为。
尽管如此,把商业经营不好的责任,直接归于电商的冲击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好”方法,至少减轻了经营者的勤勉责任。
本质
建明兄讲不少商业经营不好的情况下,各种歪着频出,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足了功夫,其实更应该是研究商业的本质。
要做好商业一定要回答以下问题:商场的本质是什么?您所配置业态的本质是什么?他的客群在哪里?特点何在?如何找到他们等等。
就比如交流方式的研究:以前与消费者的交流,实质上是一种独白——是公司对于消费者自说自话。后来消费者开始提供反馈,先前的独白变成了双向对话,产品和服务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消费者下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做出了回应。
要研究方式、方法,这能够提高效率。但更要研究本质,本质意味着方向和战略,比如餐馆、茶馆、咖啡馆就区别甚大,不宜用一种方法覆盖。
做好商业,从业人员的“强身健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