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发展战略战术浅谈
文/戴征清 2015年4月30日
目录
一、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定义及其发展前景
二、当今中国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主要模式
三、终极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几个具体标准
四、当今中国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发展的“断层”
五、终极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起步
一、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定义及其发展前景
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指在医疗和非医疗的一个或两个层面,为公众提供与其健康相关的服务的移动端互联网平台,主要以手机App承载,辅以Web及其它配套信息终端。
未来五年之内,中国将会出现一家可兼顾“治重病、治初病、治未病”的、横跨医疗及非医疗行为的、全面覆盖公众医疗与健康服务需求的综合性平台。公众主要通过平台的手机移动端App,即可基本满足个人、家人、朋友在健康方面的全方位需求。而平台则通过大合作和大数据,高速增殖其系统、增值其市值。
二、当今中国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主要模式
如上图所示,其中“大姨吗、春雨医生、过日子”为2014年健康类App排名前五位者,此外还有与大姨吗类似的“美柚”、模式介乎春雨医生与好大夫之间的“平安好医生”两个App也排名居前。
总结中国医疗与健康类移动互联平台,尤App端的特点,主要有三:
1.医疗(专业)与非医疗(通俗)的界限“泾渭分明”,目前所建均为“铁路单线”,未见将两者完美融合而成“铁路复线”者,更不要说“铁路网”;亦即都是依托了一定的行业/专业资源背景出发,目前仍拖着明显的“根据地尾巴”痕迹,未明显涉足“跨界”领域。
2.每一个App的模式特点与其创始人的专业/从业背景密切相关;或者反过来说,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受到其创始人在背景长处方面的局限。即有专业医疗资源的,热衷于整合机构和医生;有商业运作技巧的则聚焦于商业手段。
3.只有(以大姨吗和美柚为代表的)商业模式的成功,却未见在专业模式道路上能获得成功盈利模式者(包括好大夫)。
在中国,导医导健康的终极道路是什么?难道移动互联网的“土壤”只长“商业速生林”?高度垂直单一化需求的App(如美柚和大姨吗的“月经”主题)未来还能生存下去吗?
三、终极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四个定位标准
1.全面,即能为一大家子提供更多的医疗与健康问题帮助。
对于用户寻求医疗与健康帮助而言,就像ta的“医保定点医院”一样,“不全面就意味着不方便”。因为用户健康问题是全家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健康促进—不病—初病—急病/重病/慢性病。如果你的App只管导医看病,或只告诉用户怎么养生保健预防,用户也无法对你“全心全意”。
2.系统,即产品架构和服务功能都要有清晰的逻辑体系和具体内容。
这个系统性,好大夫和春雨医生是意识到了的,但其无论是专业角度,还是从用户角度,都没做全内容,所以是系统性的“初级阶段”,是缺乏全面基础的、不完整的、不严密的“系统性”。换言之,系统,只有在全面的基础上,才是完美的、适应用户终极需求的。
3.专业,即产品的底层逻辑必须是依托专业理论和实践的。
在专业性方面,上图几个平台都是不够的,因为对好医生而言,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自己组织的在职继续教育才是正宗专业的,好医生只能在商业组织上跟前者比专业性。而春雨医生虽然召集了很多二甲医院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为主的专业医师入驻平台,但其“着眼于病人和疾病咨询”的基本定位,却有着两点先天的不足:一是问诊体系过于简陋,根本无法取代医生在医院的面诊条件;二是无法让医生把在平台的工作作为主业;所以其所谓的咨询结果的专业性是没有保障的。就算平安好医生将医院病历系统导入线上,依中国医疗管制、医生状态、医患关系、医疗信息化、公众意识等现状,短期内是无法打造一个靠谱的、专业的在线医疗信息和健康管理平台的。而过日子和大姨吗,如果缺乏足够专业人士参与、背书、支撑,终将面临各种质疑和挑战。
总之,敬畏专业,纳入专业性的机构、人员、硬件、软件,是一个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底线和地基”;同时,这种专业性的“有无、多寡、优劣”,受到平台其它定位的影响。反之,脱离了专业性,甚至畏惧和排斥医疗、营养、心理、美容等方面的专家、机构和协会,即便你只是给用户推荐简单的吃喝,又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又如何能成为行业主流?
4.个性,即能根据每位用户的不同数据,提供精确匹配的解决方案。
在基本医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个体条件,结合不同的时空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既是医学科学的要求,也是商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健康大数据的最终目的和真实来源。
总之,“全面、系统、专业、个性”,是终极的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定位标准,关乎项目的最终的成长性和持续性。
四、当今中国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发展的“断层”
1.中医与西医的断层。
中西医断层,体现在专业人士在中西医两个领域个人专业能力、观点的割裂与不平衡,也体现在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发展的专业理念上的割裂与不平衡。营养师说中医药不科学、中医铁粉绝对排斥西医西药,都是不符合事实的感性行为。中西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自成体系,各有优缺,任何医疗与健康平台,如果单纯走中医或西医的一条路线,就是在选择“一条腿走路”。
2.医疗与非医疗的断层。
大姨吗和美柚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选择了一个似是而非症状的轻问题—月经,即可大部脱离医学范畴的问题;用户被聚起来后,最后可以在那里东拉西扯,其实已经可以不谈月经,他们也没有指望月经的病理问题在平台得到解决。但如此,也为美柚和大姨吗最终的消亡埋下了伏笔。只要有一个能切实解决月经的病理性问题、痛苦性问题的平台出现,而且也不乏有趣,用户就不会因为月经问题而再在大姨吗和美柚玩。
春雨医生如果坚持只走医生和医疗线路,不进入用户生活层面,那它只会是一个医疗机构和医生的附属品,同时又是试图分羹者,还有不断加入的竞争者,矛盾其中,手心手背,无法有效调和,很难有大的发展。好大夫多年来为盈利模式而困恼,其实最大的败笔就是只走了导医,这是学医出身的王航个人专业背景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3.商业与专业的断层。
笔者发现,在移动互联领域,有很多狂人冒险家野心家,也有很多实干家,但“红和专”往往不可兼得。凡是自认重视专业的,埋头做产品的,就是很辛苦,就是做起来慢,如前述的好大夫(医疗层面)、过日子(生活层面)就落在很多后辈后面;而反倒是很多搞短平快的项目,三五个月就ABC轮地搞起来,只因为他们的侧重点放在了商业运营(运作)。
五、终极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起步
1.有一个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平台建设“纲领”。
若想得到医疗与健康移动互联平台的“天下”,就不能是只服务少数人。可从脚下走起,可做得很“垂直”,但一定要胸怀“天下”。否则,成为一个暴发户的概率要比成为业界领袖的几率高很多。
2.有一套创业班底和足够的银子。
除了技术实现和银子基础,最重要的创业班底成员是创始人、投资人和产品架构师。
3.快速探索出一套产品模式和运营模式。
根据市场选准主题,快速生成产品上线,与用户交互,快速迭代……模式比产能更重要,设计师比工人更重要,大家能一起玩比闭门造车更重要……
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