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的辩证关系


  关于通胀整个世界舆论都有误判,当改革前两分钱一斤的白菜涨到两块钱一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物价涨了100倍,指责通胀所带来的消费压力。其实这是对国家管理及货币发行的误解。我认为货币增发可分为调节性增发和政策性增发,前者全世界每年都在适当地做着合理增发的工作,后者作为经济调整的手段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手段不经常使用,一般前者不会引发物价恶性上涨,后者运用得当会解决社会矛盾,不得当就会产生恶性通胀。良性通胀一般只是部分结构价格调整,一定还有降价的部分,恶性的是都在涨。为什么货币流通量每年都在增加,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比如大家都知道电信、金融、IT业的工资收入相当可观,凡是现代化产业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同比工资居高不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因为发展速度赶不上现代化企业员工。一直处在相对收入减少的状况下,国家一方面要增发货币调整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要提供货币来分配给横空出世的现代化产业,全世界都知道涨工资容易降工资难,必须用增发来解决调整与平衡的矛盾,这就是全世界慢通胀的原因。其中农业只是典型的代表,比如最低工资的上调就对所有低收入群体做一刀切的提升,在没有这种管理手段之前,上调工资是自发的。其实,在人才自动从低收入向高收入产业流动的压力下,所有的行业都在向上调整收入以安抚和留住需要的人才,过高的收入产业也可能下调员工工资,但为数不多。

  从产品上说,迫使产品价格逐步攀升的现代化代表产品一直在降价。记得1981年左右,那时的确良衬衣12元左右一件,那种品质目前10元左右也还有卖,因销售成本今非昔比,这种档次的衬衣批发价格,今天的一定比改革开放前的便宜。刚有彩电的时候,全国10大品牌14寸彩电都是1040元一台以上,那时的工资平均是50元左右。目前这种非液晶彩电18寸的也不会超过500元,在这些企业生产彩电的产业工人还是比务农的农民挣的多,尽管白菜从两分钱涨到了两元钱一斤。手机从4万一部到目前白送,电脑从两万多到目前两千多,通话费一再降价还备受指责,这类产品比比皆是,而这类降价的产业工人还是比第一产业的农民收入多,从这个意义上讲能说物价上涨吗?其他发展速度慢而又需要的行业在逐步攀比的过程中提升的物价只能是调整,为了公平全世界都在微调发展速度慢而又不可或缺的传统产业。这里既有市场上的价格调节,也有政府的政策倾斜,农业基本都处在补贴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利用土地的价值基本是负值,没有办法参与土地价格竞争,处在保护当中。中国目前是有恶性通胀的部分,可能主要原因是4万亿建设计划和宽松的金融政策引发的副作用。中国的发展主流是健康的,中国的物价提升主流也是合理的,中国的货币可能还将坚挺